【明報專訊】儘管中美5月在日內瓦會判後宣布降關稅,但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按月跌2.1至48.3,遜市場預期的50.7,亦是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穿50分界線,重陷收縮區間,並為2022年9月後,即疫情後新低。這與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回升情况形成對比(見圖)。高盛指出,差異或因財新調查時間較早,未能反映5月12日後的關稅變化。然而,兩者均低於50以下,反映美國關稅對中國製造業的負面影響仍顯著。
產出指數按月跌4.1至47.5,新訂單指數下降3.1至47.4,就業指數跌0.6至48.4,均處於收縮區間。受訪企業反映,受需求走弱影響,近期新訂單流入出現收縮。另外,新出口訂單指數按月跌1.3至46.2,為2023年7月以來最低。價格指標方面,投入價格指數按月跌0.9至48.8,由於原材料與能源成本下降;而產出價格指數亦跌0.6至48.6,因得益於成本回落,但同時面對業內競爭加劇,銷售價格受壓。不過,出口價格在9個月來首次錄得上升。
對於生產前景,企業預期改善,樂觀度在3個月來首次出現回升,原因是受訪企業認為貿易環境會有改善,加上擴展出口市場,有助於未來一年促進銷售。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第二季開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顯著走弱,經濟下行壓力較先前明顯增加;同時拉動內需應回歸收入基本面,要採取切實可行措施改善就業環境,增強民生保障,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