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拆息大跌是置業良機嗎?

【明報專訊】讀者陳氏夫婦來信:

我們夫妻均為45歲,做工程師,正計劃置業,最近見拆息(HIBOR)大跌,聽到不少聲音指現在是「上車」良機。請問利率下跌是否代表樓價快將回升?是否應該盡快入市?選擇物業時,自住和投資考慮上有分別嗎?

筆者回覆:

HIBOR近期明顯回落,確實對供樓人士是一大喜訊,尤其是使用H按的業主,每月供款壓力顯著減輕。不過,利率下降是否等同樓市即將反彈,則未必如此簡單。

從2001年至2025年間的樓價指數、最優惠利率及綜合利率的數據觀察,利率與樓價的直接相關性不高。這段期間內樓價幾近翻倍,然而市場利率有高有低,反映樓價的走勢更多受經濟氣氛、供求關係及政策因素主導。

現時雖然HIBOR下降,但樓市尚未見明顯轉勢,原因包括新樓庫存累積已逾10萬伙,發展商壓力沉重,即使利息下調,他們亦不能急於加價,只會選擇保守開價、小量放售以維持現金流,防止供應過量令價格受壓。因此,短期內新盤價格仍會受壓,亦對二手市場造成壓力,令業主難以擁有加價空間。整體而言,現階段樓市向上的動力仍然薄弱。

新盤供應多 樓價向上動力仍弱

對於準備置業人士而言,必須清楚自住與投資的目的。若是以自住為前提,而又遇上價格相對合理、供款負擔亦能接受的物業,是可以認真考慮。特別是打算長期居住、計劃組織家庭者,置業可視為生活安排的一部分。

然而,若以投資為目的,目前住宅回報普遍2至3厘,遠低於股票或債券等其他資產。即使樓價下跌空間有限,但升幅亦受限制,租金回報低、流通性差,加上維修管理等成本,整體並非吸引的投資選項。至於工廈或商廈,則風險更大,筆者不建議普通投資者涉獵。

樓價已由高位大幅回落近30%,的確吸引不少人關注「是否見底」。但問題在於:還有多少下跌空間?香港還有沒有衰退因素?若我們對香港未來毫無信心,又為何還願意持有港股?這其實帶出一個更重要的理財思維:在不明朗的經濟環境下,建立一個可應對不同周期的「全天候」資產組合,或許比單一押注樓市更為穩妥。透過股票、債券、現金與房地產的合理比例配置,不單可維持穩定的現金流,更可根據市况靈活調整。

倘自住兼能負擔 可考慮入市

現階段市場上有不少投資組合派息穩定、流通性強,年回報可達6至8厘,對比住宅物業更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資產可靈活調整,較易應對經濟變化,對需要資金流動性的家庭而言,是更具彈性的選擇。

利率下調的確改善了供樓環境,但不應單憑HIBOR大跌便決定入市。樓市尚在調整階段,若以自住為目的且能負擔,不妨考慮入市。但若以投資為本,應多比較不同資產的回報與風險,建立靈活的資產組合,有需要時可諮詢專業人士。

陳智鑾 信達興業董事物業理財專家

■理財信箱歡迎來信,電郵:chlung@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鑾 理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