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關總署公布,5月中國出口增速放緩至4.8%,連續兩個月下滑,並低於市場預期的6%。其中對美國出口按年下降34%,據彭博數據是自2020年2月疫情初期以來錄得的最大跌幅。有分析認為,中美貿易談判前景仍存在不確定,進口商為規避未來關稅可能再次提升的風險,或已提前備貨,有望帶動未來幾個月對美出口的復蘇。然而,有券商預期,即使6月出口增速較5月有所回升,下半年名義出口仍會跌約5%。
進口方面,5月跌幅擴大至3.4%,超出預期的0.8%跌幅。當月貿易順差達到1032.2億美元,亦多於預期的1011億美元。
從地區來看,中國儘管對美國出口按年大幅下滑34.5%至288.19億美元(見表),但對東盟和歐盟的出口卻分別錄得14.8%和12%的增長,為整體出口提供支撐。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經季節性調整後,5月對美出口按月下跌8%,但從航運價格等領先指標來看,預期6月對美出口有望較5月實現溫和反彈。此外,過去3個月對歐盟出口累計增長9%,部分反映自1月底以來人民幣兌歐元貶值約10%因素。
另一方面,5月從歐盟進口按年持平,按月則上升14.2%。同時,從東盟和美國進口分別按年下跌5.3%和18.1%。然而,來自拉丁美洲進口按年增長3.1%,其中巴西增長10%,按月急升45%。
按商品類別劃分,家電、家具及其零件的出口金額均錄得約9%的按年跌幅。大宗商品方面,成品油出口金額按年跌27.1%,稀土金額急降48.3%。然而,汽車出口金額按年增長13.7%,集成電路金額也升33.4%。至於進口商品,大豆金額按年升22.5%、數量升36.2%,兩者按月升幅更高達1.3倍。但原油、鐵礦砂、天然氣等進口則呈現量價齊跌。值得注意的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金額按年升47.6%,集成電路進口金額增長8.9%。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認為,儘管中美貿易戰暫時緩和,但對美國的出口卻出乎意料地減速,這很可能持續受到關稅「高峰期」(peak tariff period)的影響。他指出,鑑於過去一個月貿易談判的不確定,關稅再次上調的風險仍然較高,美國進口商或提前備貨,預計未來幾個月中國對美出口增長有望復蘇。
大摩指出,假設美國關稅保持現有水平且全球增長趨於溫和,儘管6月出口可能出現回升,但未來幾個季度的出口增長將會放緩。該行預計今年名義出口增長為零,意味下半年將下跌約5%。對於中美在倫敦舉行的新一輪貿易談判,大摩指出中國手握的「稀土牌」(rare earth card),可能成為限制貿易戰進一步大規模升級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