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的廣州,自民國時期到建國以後數十年,均是以越秀山、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為城市中軸線;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形成了以天河體育中心、花城廣場、「小蠻腰」為一脈的新中軸線。
隨着城區版圖的擴大,越秀、天河均面臨土地開發瓶頸,而時代選擇了南沙;自2018年南沙被確定為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後,有專家預測,20年後,面朝大海的南沙將誕生新的廣州中軸線。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熟悉廣州的人都知道,20多年前的南沙還是一片菜地和灘塗,直至2005年4月南沙行政區成立時,常住人口也不足10萬。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於2012年被國務院設為國家級新區,番禺區欖核鎮被整體劃入。2015年南沙成為廣東自貿區中面積最大的片區,人口始達70萬,方有城市的模樣。
2018年,南沙被規劃為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次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實施,南沙逐步形成了集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廣州城市副中心於一身的「三區一中心」發展格局。
在內地,人才跟着政策走。自2008年南沙出台《廣州市南沙區關於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為抓住中高端人才,南沙力推人才引進獎勵辦法,完善了人才公寓、出入境便利、人才綠卡等服務保障體系。
國際上的慣例表明,每引進1名高端人才,通常會吸引一個團隊進駐,一個團隊又能帶來30-50個就業機會。近年南沙以航運、金融、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產業為龍頭,不斷加大招商引才力度,新團隊源源不斷進駐,已經形成了人口虹吸的良性通道。
從人口大資料我們不難看出,2010年南沙區人口為26.01萬,2016年為75.55萬,2018年為80.59萬,2020年末已達90.04萬。雖然南沙在廣州11區的人口排名中是倒數第二,但人口增速卻名列前茅。相信今年人口突破100萬已毋庸置疑。現時年輕人乘坐全球最快的18號線地鐵來南沙安居樂業漸成常態,因此,4月份區內核酸檢測人數超過100萬,並不意外。
南沙多年大力建設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設施,尤其重點開發靈山和橫瀝島國際金融島,打造城市CBD,能讓更多企業落戶南沙、更多人口樂居南沙,伴隨着新老城區的人口變遷,南沙正朝城市副中心的目標砥礪前行。
● 葡萄酒品酒師,遊歷中港,負笈英倫,品味人生。
● 不折不扣灣區人,看山玩水逛商場、雲淡風輕。
● 冀以舌尖上的溫柔,感受灣區的飲食風流。
● 透過雙眼,發掘九城的生活價值。
● 透過雙手,書寫灣區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
● 透過雙腳,踏遍灣區不一樣的時空。
Youtube Channel:大灣區及內地生活
Instagram:@staceylan1710
Facebook:Stacey的葡萄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