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個人理財 > 活在灣區

2023RAISE亞洲國際學校大會 國際教育界﹕擁抱多元教育路向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RAISE2023第六屆亞洲國際學校大會創造了一個大型的教育交流平台,給本地、內地及海外的教育界精英聚首,共同探討國際教育的未來走向。多位嘉賓在台上精彩演講,在台下也盡抒己見,致力推動教育發展邁步向前。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中西教育融合 形成「雙向奔赴」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協會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發展規劃的綱要下,特別是在承載大灣區教育融合的背景下,於2019年成立,得到9+2座城市的教育界人士參與,現在已形成「9+2+N」的格局,N即是包括將上海、長三角、東盟、馬來西亞等區域性的城市群或國家經濟體連動起來。

全球教育文化多元,要對比內地與香港的教育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協會執行會長鄒舒寄認為,兩者節奏不同,前者是在保證整體教育公平的大前提下先穩定發展,再螺旋式上升;而後者則是在「一國兩制」制度下的實驗性創新機制。

愈來愈多國外辦學團體進軍內地,也有中國辦學團體想對外擴張。鄒舒寄指,有學校將DSE課程引進深圳及廣州,預期在廣東完成本土化之後,可能會影響內地教育發展。亦有一些國際學校引進國際課程,跟內地課程融合教育經驗及實踐基礎後,可往外走到東盟國家或「一帶一路」國家等。他強調,「引進來」或「走出去」都不是簡單的複製,都應該要有創新、融合、適應和發展在其中。

 

協會立足香港 有助教育創新

他認為,未來隨着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重構,以及中國影響力加強,伴隨產業、人力、資本出海,中國的教育出海是必然趨勢。這亦是協會的重點工作,即完成「引進來」,形成中西融合的中國特色國際化教育體制後,一定要「走出去」。「這是『雙向奔赴』的過程。」鄒舒寄指,二者的路徑邏輯相差不大,只是時間節點不同。「我們協會設立在香港,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更加靈活和便利,有利於教育創新。」

談及眼前熱議的「高才通」,鄒亦不諱言,認為目前欠缺對這類人才的前置和來港後系統的指引,尤其子女隨遷後的如何融入本地生活和教育環境等問題,他呼籲特區政府予以關注。

 


直資學校 支援中港學生融入兩地

本地直資學校不乏知名學校,不只本地,也吸引內地學生報讀。即使面對早兩年的移民潮,經過調整後亦未見大問題。香港英華書院校長、香港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表示,直資學校一向受家長歡迎,以每年8,000個中一學額為例,無論學生人數如何變動,他也有信心「填滿滿」。

現時有高才通、優才及專才等措施,吸引內地人來港居住,並為本地學校增添內地學生的「新力軍」。陳狄安坦言,有直資學校在通關後的暑假收到很多相關查詢,當中主要是來自高才通等人才途徑、雙非、疫情期間到內地讀書的港籍回流學生。考慮申請時,學校可按需要自行安排筆試,以評估內地學生的能力標準,惟按現時教育局的收生制度規定,小一及中一不得安排筆試,所以學校一般會按內地學生的學校成績及面試作出考慮。

 

來港就讀要有銜接準備

內地學生來港就讀,要重新適應生活及學校環境。陳狄安指出,內地家長須清楚了解子女是否有足夠心理準備來港就讀,並要幫助子女銜接。他重申,內地學生的能力未必弱,但因為學習經歷不同,他們未必懂得看繁體字、英語題目或有足夠信心說英語,然而只要解決語言及語文障礙,內地學生可以很快適應。他提醒內地家長安排子女到香港讀書前,要幫助子女做好中英數的銜接,並要做好心理準備及期望管理。

面對內地學生的語言及文化差異,陳狄安坦言,學校未會因為是內地學生而影響收生意願,有些學校甚至提供銜接課程,例如英文班、繁體字班、香港生活認知班等,幫助內地學生銜接。而且直資學校不僅「劍指」內地學生,還可彈性收錄海外學生或非華語學生,是公營資助學校體制下,唯一可收錄學生簽証學生的學校類別。

 


知識不重要 要讓學生「未來就緒」

近年來,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新冠疫情,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育改革。但協會顧問、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特約教授洪為民則認為,在人工智能年代,傳統工業革命所形成的基礎教育體系已經「不合時宜」,但仍未看到有具規模或體系的改革。在他看來,基礎教育應該讓學生「未來就緒」(future ready),知識和經驗已經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意、解難以及與機器人溝通這三種能力。

「未來大部分工作都必須要跟機器人打交道。」很多人認為要掌握知識才能工作,洪為民卻認為這個前提已不存在,現在需要掌握的是「興趣」這部分。他強調知識是需要的,但可透過自學得到,學生應該按興趣學習知識。

「STEAM不只是課外活動,應該是課程的一部分。」他認為有些知識不需要很深入認識,但數學、物理、邏輯都是需要加強的知識,同時亦要懂得中文、英文及電腦語言,因為需要溝通。另外,他認為,DSE及IB都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全才」,所以文科、理科也要涉獵。他對此表示同意,但認為時間有限,也難以引起學習興趣。所以必須引起學生好奇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關聯應用。「學生只要感興趣,總會想辦法讓自己學會。」

 


學習雙語 建立全球視野

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謂「來勢洶洶」,無論公立抑或民辦學校的教育均要直面挑戰,教育工作者們亦不得不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質。惠靈頓(中國)旗下的上海浦東新區民辦惠立學校是一所K12雙語學校,此次代表學校來參會的校長周淑群則肯定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她與洪為民的觀點一致,認為人工智能可以令學生更高效掌握知識,從而將精準提出問題的能力放在更高水平。她透露,上海惠立學校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對於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已經有了新政策,幫助孩子運用先進科技的同時,注重人格的培養,若非如此,「人工智能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毀滅性的工具。」

作為一間民辦性質的雙語學校。周淑群坦言,內地家長選擇這類學校主要是希望子女既能認識母語及中國文化,又可以具備走出國門的知識和技能,但是他們更重視的還是後者。如果他們要走出國門,首先是語言上肯定要有很好的裝備,第二是他們要能夠用這兩種語言去學習其他的學科,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在思維上、文化的包容性上能夠做好更多的準備。在世界紛亂的時代,她希望培育學生能夠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以全球視野了解及包容不同文化,最終令衝突減少。

周淑群認為亞洲國際學校大會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有很多國際化學校工作的同行們,讓她了解到更廣闊的國際化教育發展背景,怎樣培養學生多元化發展等,有很多內容都值得反思及回味。

 


澳門國際學校趨兩極化

澳門政府積極落實「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向,致力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高質素人才。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協會澳門會長譚繼祖表示,澳門的傳統學校水平可媲美香港的傳統學校,中小學水平不差,具有頂層水平的傳統學校更可與國際接軌。而澳門的國際學校則較遲起步,有幾間較著名及規模頗大的國際學校,水平與香港相近。

澳門的教育局提供很多指引給國際學校。譚繼祖指出,簡單而言,澳門的國際學校要「入網」,要跟從澳門本地教育的教學大綱,即要有更多中文內容。純私立的國際學校,因不受入網的限制,則會集中與國際接軌的課程。因此產生了「兩極化」走向。他強調,澳門的國際學校只有兩條路選擇,一是入網,跟本地課程指引,與內地的大學接軌。一是不入網,跟外國大學接軌,但要令IB課程水平能夠與國際接軌,更容易銜接外國大學。

澳門有部分國際學校已在加強普通話及中文教育。譚繼祖期望未來幾年可以開闢一條路,讓有相當中文水平的國際學校,可與內地一些大學接軌。隨着港澳逐漸融入大灣區,他認為,國際學校學生不一定選擇外國的大學,可給予在內地升學的選擇,將來就可更加百花齊放。而透過亞洲國際學校大會的平台,將有助產生新思維,幫助港澳與中外接軌。

 

更多大灣區資訊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mpgba.com/

金價市況
永豐金融集團
商品買入賣出
倫敦金2682.22682.7
港金2490824915
倫敦銀30.95030.990
鈀金953.5968.5
鉑金925.1933.1
美電7.77517.7756
更新時間:2024-12-13 04:07
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
資料由永豐金融集團提供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