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d by:WAW Creation】很多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畢生願望就是要獲得諾貝爾獎。而最佳的途徑,莫過於親身接觸諾貝爾獎得主,了解他們的成功之道。
今年4月28至30日,一場以「科技發展與人類的未來」的主題活動將在中新廣州知識城進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到臨與青年科學家和學生對話。「諾獎群英肖像館」亦將正式揭幕,展示由德國著名攝影藝術家Peter Badge為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拍攝的照片,給參觀人士一睹得獎者的風采及了解其研究發明。主辦單位期望活動有助促進國際平台及科學家,走進大灣區。
製作:WAW Creation
「諾貝爾英雄日‧香港峰會」曾於2018年在香港舉行,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亦有親臨主禮。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下稱林道大會)香港區及大灣區大使、廣州科獎星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萬寶(Michael Ong)透露,當年活動旨在發掘人才,幫助人才進入大灣區發展,但受到疫情及種種因素影響未能繼續進行。「2024諾貝爾英雄論道中新廣州知識城」將聚焦大灣區,規模更為盛大,預計有6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約200名學生參與。他強調,他們目的是作為橋樑,將國際平台與中國連繫起來,促進國際人才匯聚大灣區,推動科研項目的合作發展。
中新廣州知識城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北部,是中國與新加坡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規劃總面積達到232平方公里。2019年,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知識城合資公司)與林道大會、科獎城控股有限公司和Science.now GmbH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致力匯聚全球頂尖科學資源,立足知識城、輻射大灣區,打造知識城成為獨特的科獎得主創新基地。
「每個地方都希望能夠讓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在一起進行科學交流和合作,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王萬寶表示,科學研發需要有不同科學領域的科學家互相溝通,才能夠實現創新發明,因此希望將諾貝爾獎得主聚集一起,推動合作發展。大灣區有足夠資金和土地,不用擔心配套問題,關鍵是如何引進更多國際平台及人才到大灣區。「要聚集科學家,國際平台是關鍵。只有通過平台,我們才能聯繫眾多科學家。」
林道大會正是王萬寶所說,引入中國的國際平台。林道大會70多年來以「教育、激勵和連接」為使命,每年在德國林道舉行大會,邀請30-40位諾獎得主和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的青年科學家開展深度交流,至今已擁有3.5萬世界頂尖青年科學家會友。王萬寶指,回顧歷史,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導師也是諾貝爾獎得主,他們是以師徒的方式帶動。參加林道大會,就有機會認識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
林道大會每年有6百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參與,參加者的年齡須在35歲以下,具備一定學術水平,並要經過委員會審批才符合資格,而且一生只能參與一次。王萬寶坦言,中國去年有超過30名學生參加,但相對中國人口而言僅屬少數。主因是認識不足,因此會邀請曾經參與林道大會的學生出席廣州活動分享經驗,期望通過活動讓更多有志於從事科學的年輕人認識林道大會。另外,林道大會的參加者都需要得到贊助提名,過去一直有很多外國的家族企業、富豪及總統等贊助支持學生參與。因此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推動更多中國和香港企業支持學生參加。
要令研發落地,科學家與企業家的合作不可少。王萬寶曾在林道大會上提出,企業家對科學發展起關鍵作用。他認為科學家不擅長做商業計劃,所以需要有了解科學的企業家參與其中。然而全亞洲都面對愈來愈少企業家願意投資的問題,原因是很多投資者只顧賺錢,忽略項目價值,因而錯失機會。「要創新就有風險,因為未有市場,需要嘗試。例如最初研發人工智能也沒有市場,但你是否願意投資?」他相信需要科學家與企業家攜手合作,才可取得成功。
由於科研投資回報時間長,很多投資者因為擔心「賺不到錢」而不參與。為吸引更多企業家參與支持研發項目,王萬寶透露正在籌辦私募基金,目的是先做出成功案例,並計劃投資諾貝爾獎得主的項目,將這些項目引入大灣區,招募當地人才參與及提供學習機會。現階段已有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感興趣,預料今年會有項目「落地」。他希望有實際項目做出成績,給中國及國際知道有此協作平台,促成科學家及企業家在大灣區一起發展。
「諾獎群英肖像館」是科獎星城攜手攝影大師Peter Badge和林道大會在中國合作落地的首個項目,也是全球首座匯集諾貝爾獎得主肖像的展館和活動中心。2022年下半年投入試運營後,定期開展諾獎群英主題人物系列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專題講座、沙龍、研討會等交流活動,開展科學普及主題教育活動,被授予「新時代科普實踐基地」和「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讚譽。
王萬寶指,全世界有很多諾貝爾相關活動,很多時是大學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參與,並以閉門形式進行。他們希望開放給大眾參與,以最簡單的方式,給年輕人透過諾獎得主肖像,了解他們的研究發明,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將來成為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
更多大灣區資訊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mpg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