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d by:WAW Creation】全球生物科技市場規模龐大,預計將從2024年的1兆美元成長到2029年的2.5兆美元。亞洲市場將從2024年的487.5億美元成長到2029年的786.9億美元。整個行業由創新研發、商業轉化、到市場應用,都有大量人力及資源參與支持,發展非常蓬勃。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副主席、瑞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執行合夥人于昴對生物科技前景充滿信心,他強調,很多行業都會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而生物科技是抗週期性的行業,無論經濟怎麼變,在創新、藥物或保健等方面,都一直保持發展的勢頭。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美國的生物科技行業經過多年發展,行業生態已變得成熟和完善,為行業提供良好的示範。于昴表示,香港生物科技行業大門,自2018年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規則》第18A章實施後打開,帶動了非常多優秀的歐美及華人科學家來到香港及內地創業,並將孵化企業安排在香港上市。他認為18A為行業完善「閉環」生態,對行業發展帶來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內地也推出相應的政策鼓勵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形成良好的呼應,不過與美國相比,他認為香港仍處於發展期,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生物科技涵蓋範疇廣泛,細分很多「賽道」,有藥物、器材、醫療服務、與消費相關的產業等。由研發到落地,所需時間不一。于昴坦言,當中又以創新藥研發周期最長,平均要12年以上,要做大量實驗,經過嚴苛的臨床研究,層層闖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投入非常大量的資金,因此每當涉及生物科技領域,其交易規模動輒是數億美元。他引用,美國莫德納Moderna為例,該公司於2018年上市,因製造疫苗而在市場得到良好發展機會,假如當初以1,000元美金資金投資,今天可收穫8,000多元美金的回報。「生物醫藥是有其風險,但它的回報顯然是巨大的。」
于昴具有投資銀行背景,接觸很多優秀創業者、科學家及企業。他認為行業要面對的,首先是科研挑戰,第二是商業轉化,第三是與資本融合的挑戰。例如科學家在研究時候一般會以科研為主導,其後要由科研團隊變成企業運營者,需要考慮商業、盈利、衡量投入產出、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整合起來。當中又伴隨很多選擇,因為科研成果可以有很多個不同的管線,每條管線有不同成功率,要作出取捨。「要把這些全部做好,就要平衡好各個考量因素,找到不同背景的人才壯大管理團隊,將這些企業發展所需的各個團隊組織起來,讓大家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做事。」他不諱言,失敗是很常見的,所以要有更好的融合。但如能做到IPO上市、成為更成熟的上市企業,肯定是做到很好的平衡。
「一個成熟的市場裏,會有不同背景的投資者,在公司的不同階段介入,憑藉各自的資源背景優勢為創業團隊提供賦能和支持,從而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他表示,比如風險投資機構一般擁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對創始人和研發團隊、技術未來的市場價值有更為準確的判斷,可以在早期識別優秀項目進行投資並幫助公司成長。而到了IPO階段的投資者,相對沒有那麼專業的判斷能力,但也受到比如18A框架對上市公司資質的保護,也可參與到生物科技領域的投資並獲得收益。
投資要取得回報,「退出」機制是投資領域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生物科技的除了IPO,還有一條非常好的路,就是「收購兼併」。于昴表示,這個行業的收購兼併相對其他行業更清晰,也是常見的事情。很多管線最後會被一些更有商業能力或更大的公司買走,所以在生物科技領域,經常會看到一些大額度的管線收購兼併交易發生。「香港有很多優勢,可在此尋求更多的收購兼併機會,探索不同項目端的合作,與海外市場更好的對接等。香港會是絕佳推動生物科技行業發展的地方。」
「閉環」形成,生物科技行業成為香港新的產業結構,于昴看到生物科技行業在各個層面已出現變化。「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需要大家來做交流和融合,來重視香港生物科技行業的新身份。」他認為,以往BIOHK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就像一個交流中心,現在感覺是「東道主」,可在此做到很多事情。類似的展覽在內地有很多,但香港的司法體系及資本市場都是具獨優勢,將優勢結合到生物科技產業,相信可以擦出更多很好的火花。
BIOHK2024 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將於9月11-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屆時來自世界各地「官產學研投用」的專家學者雲集,為生物科技開啟世界大門。世界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獨家專訪了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教授,他特別提到,現正是亞洲生物科技蓬勃發展的時期,BIOHK的出現,為蓬勃發展的亞洲生技市場提供一個合作交流的舞台。「在知識和技術分布不均的亞洲,建構一個相互交流合作的國際平台,向世界展示生物科技的發展尤其重要。 」
根據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KEX)的數據,香港是亞太地區最大,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的生物科技公司IPO中心。于教授指出,香港擁有在管理和協調國際金融活動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除了值得信賴的基礎設施外,還有頂尖大學及成熟的法律體系,更是進入中國龐大生物科技市場的完美門戶,因此選擇香港作為BIOHK永久舉辦選址。
在BIOHK2024上,將會帶來阿茲海默症、預防醫學、傳染病、生物科技投資和健康生活等主題的討論,期望為消費者制定更多的指導方針,以避免錯誤訊息和偽科學。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副主席萬牧博士擁有逾20年在日本最大商社任職的經驗,公司涵蓋能源、化工及及食品等多元化業務。她表示,以往企業在科技領域是探求深化的過程,現在科技完全是顛覆性的,可令公司產生危機感。「所以企業要不落後於這個時代,要抓住下一個時代的機會,需要涉獵一些創新方面的投資。」
右手做熟悉的事,左手探索新事物。「如果不左右開弓,企業是有存亡的危機。」萬牧認為,企業有主體核心業務要照顧,但也要抓住新的事物。特別是ESG對企業很重要,而生物科技可起到重大作用;企業會涉獵跟產業鏈相關的項目,例如能否為產業帶來幫助及提升價值等。對於創新科技,她坦言有時會不知將來如何應用,就如最初接觸無人機,也曾設想不同企業用途,但亦預料不到今天可用在送遞服務,「有時只能憑想像,但想像力很快會被顛覆,所以不管是為投資或企業發展,都需要在科技涉獵很多,而生物科技是當中不可避免的疇籌。」
工業革命,科技創新,每個時代有不同的標籤,萬牧認為21世紀是生物科技的時代。「不管是工業發展,製造更多糧食或醫藥用品,科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和長壽。」她認為由工業革命到大量生產,社會變得較為公平,互聯網更令大家參與其中。而生物科技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大家可公平享用成果,相信會縮短貧富懸殊的差距。
她提到,BIOHK講者之一,科技企業家原丈人提倡的公益資本主義,建議股份持有人減少10%利潤,提升員工薪金,可推動消費,為日本社會帶來改變。她相信日本社會將有此趨勢,因為日本經濟發展停滯數十年,要突破就需要在社會消費上成長。當員工消費促進社會發展,公司利潤自然會提升。「公益資本主義提出40年,最近有日本的大公司大幅增加員工薪金,這是前所未有。現在經濟欠佳,日元偏低,企業還遇到成本等問題,在此刻有此安排,相信是企業看到只要轉換想法,將可帶來不同結果。」她認為,若有一百家科技公司發展成社會公益主義的公司,員工收入增加帶動消費,將會令社會變得強大。加上科技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及長壽,社會結構將產生改變。
BIOHK已舉辦至第三屆,萬牧表示,香港擁有良好的融資環境,對日本公司也是很好的科研展示及融資平台,去年6位日本頂級科學家教授到來分享,也很欣賞香港有此平台。她認為對香港作為生物科技中心的印象愈來愈深刻,最初感覺就如香港一般的展覽會,但現在香港的科研優勢被世界重視,地位也是愈來愈越鞏固,是合適時間通過這些交流平台展示。
更多大灣區資訊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mpg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