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d by:WAW Creation】香港曾經是全球最大集裝箱港口,隨著貨運環境不斷轉變,航運業界需要更多元化業務,以開拓商機。香港航商總會最近宣告成立,創會會員之一的林詩鍵強調,「只要有更多船東和貨主,生態圈就會出現。」商會的成立,有助吸引更多船公司紮根香港,引進更多貿易夥伴,包括吸引大宗商品貿易及油公司到來。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航運是必需品。過去30年,貨運量每年平均增長3%,需求十分穩定。」林詩鍵指,全球貿易有90%是通過航運進行,現時約有6萬艘1,000噸以上的商船,總價值達到14,000-15,000億美元,仍未包括在建船隻在內。
香港傳統碼頭業務以集裝箱為主,碼頭實力一般取決於集裝箱吞吐量。林詩鍵指,國際商船隊之中,約六分之一為集裝箱。除此之外就是運送乾貨(礦沙、穀物)、濕貨(原油及油製成品),以及運送天然氣等,這些都是香港缺少的部分。「香港航運業務,要作雙線發展,一方面是傳統碼頭業務,另一方面是高端航運服務業。」
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跌出十大,有人指行業開始式微。林詩鍵認為只是一個演變過程,如連同大灣區的深圳及廣州去看,總吞吐量仍是全球第一。所以往後發展要以大灣區整體作為部署,以增加貨量及中轉運輸。而在中短期,綠色燃料會是很大的機遇,政府和業界都應加緊發展。
他解釋,綠色燃料並非單純以船運到港口便可,還需要在岸上設置相關基建配套,同時要面對不同地方的競爭,因此以大灣區作為經營部署,會比單靠香港一地為佳。「大灣區概念是可行的,深圳鹽田港、廣州南沙港,加上香港,以大灣區整合去看是可以做到的。」他指,現時已有法律基礎配合,只待加快步伐吸引綠色燃料來港。「只要商家認為經過香港做綠色燃料是合符經濟效益,就可吸引更多貨櫃船到來。」
除了貨櫃碼頭的「硬件」配套,香港在「軟件」的高增值航運業亦具優勢。林詩鍵指,倫敦沒有龐大港口,但通過法律、保險及各種金融產品,卻成為國際航運中心,人才匯聚,香港同樣擁有這些基本條件。
「航運業採用的絕大部分文件,以至訴訟及仲裁的文件,都是應用普通法。」林詩鍵表示,香港採用普通法,是作為航運中心的一大優勢。現時香港已列為國際海運業的仲裁地之一,假設大灣區有公司涉及國際訴訟仲裁,可以在香港開庭,甚至在大灣區用英文及中文雙語開庭,幫助他們解決業務上及國際方面的糾紛。
林詩鍵又指出,航運業絕大部分是以美元結算,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港元與美元掛鈎,美元出入相當方便。加上貨運及船隻涉及資金龐大,需要進行融資、集資,以及進行大宗交易對沖等,所以航運中心必須與金融中心緊扣。正如國家將香港定位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現階段需要將貿易融入金融及航運,繼續加強優勢,三者應一體化發展。
「雖然船東在國際航運業務取得的利潤可豁免徵稅,但也有地區性交稅的概念。」林詩鍵表示,船隊要有地方確立稅基。例如船旗註冊,主要是巴拿馬、利比里亞、馬紹爾群島等低稅區地方,香港及新加坡分別排第四及第五。由於香港在稅務方面比較穩定及具有國際監管,所以船東也很喜歡在香港註冊。
截至2023年9月,已向香港船舶註冊處註冊的船舶達2,336艘,合計為1.27億總噸。林詩鍵指出,香港一直完善商船稅基。例如2020年的船舶租賃稅務寬減條例,2022年一系列船隻管理,經紀、中介人及租務優惠等,全部符合國際慣例。「船東在香港註冊,要交甚麼稅,甚麼稅不用交,一直有法律規範。香港對國際方面的洗黑錢、環保條例的監管也有認可及執行。所以在香港做船東,可享有稅務、法律、國際監管的穩定性。」
當船東在香港紥根,就需與貨主走得更近,因此香港政府正研究吸引大宗商品貿易的公司在香港扎根。林詩鍵表示,瑞士、倫敦、新加坡等地有很多大宗商品貿易買賣,以往香港未必很專注,但在現時良好基礎下,期望能加把勁吸引相關公司來港。「當船東和貨主比較靠近,就會有更多業務往來,然後相關的配套行業,例如從事法律、金融、保險、船舶經紀、中介人及管理者等都會聚集在一起,令航運業的生態圈擴大。」
林詩鍵透露,船東會的會員人數曾一度降至只有170家公司,現已回升接近200家。雖然不是所有紮根香港的船東都是船東會會員,但此數據可反映趨勢。由香港研究條例工作,向國際社會表達香港注重航運業務,引入相關配套、出台人才政策,都看到政府願意聆聽業界意見,積極擴大行業的生態圈,對行業發展感到鼓舞。
航運業以往給人的印象是「行船」,時至今日已有很多高增值的工種可以參與。林詩鍵指,年輕人可接觸船公司在岸上的工作,也有法律、金融、保險等不同工作。他相信只要行業生態圈夠大,工作種類夠多,年輕人知悉有不同發展,便會投身行業或選修相關科目。「現時已有基礎工種,只欠推廣宣傳。」他期望更加多年輕人加入行業發展,航運業才能慢慢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