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d by:WAW Creation】「澳門科學館對於全澳門市民而言,是一個非常親切而且充滿溫情的地方。」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穆欣欣博士見證科學館15年發展歷程,「如果沒有科學館,澳門將少了一個重要的旅遊地標,少了一個適合兒童遊玩的場所。我們守護好科學館,就是講好澳門科學館的故事,講好澳門的故事。」她相信,「澳門的明天更美好,未來更可期。」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穆欣欣博士與澳門科學館(下稱科學館)的緣份早在2009年12月19日開館開始,當時她在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為澳門回歸十週年的特備節目擔任嘉賓主持,由於準備連線的澳門演播室嘉賓受交通困阻還在路上,穆欣欣所在的北京演播室就要填充播出時段,以澳門科學館為話題展開漫談。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建築特色,說到科學館對澳門的意義。在過去15年,她的孩子也在科學館的陪伴下成長,幾乎每周末成為「放電」的好去處,愉快地收穫了不少科學知識。她不諱言對各個展廳非常熟悉,「我自己也覺得,與科學館很有緣分。」
因緣際會,穆欣欣在2022年到任科學館,當時科學館正進行組織架構重組,澳政府成為了科學館的主要股東,她是第一位到任的新董事會成員,需要面對新舊董事會的交替。穆欣欣表示,「科學館歷任董事長均為科學館作出重要貢獻,為科學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整個科學館團隊齊心協力,圓滿完成了這一過渡。」
時值2022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穆欣欣意識到科技已深刻改變市民的日常生活,要重新思考科學館在科普推廣工作方面的發展方向。她留意到國務院在2021年發布一份名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的文件,提到科普工作應面向全體公眾;並提出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之間的融合共享。
2022年,科學館獲得了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殊榮,加入了由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五家機構發起的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2024年,獲得「綠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和北斗教育基地的認證,北斗衛星系統科普國際實驗室也在科學館正式掛牌,科學館在澳門開展課程,並推廣至葡語國家。穆欣欣認為這些工作及殊榮,體現了科學館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所作出的努力,也有助於與大灣區進一步合作。科學館不僅擔當了科普教育的平台角色,更連續兩年(2023和2024年)榮登大眾點評「必玩榜」。
此外,澳門科學館在今年7月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與建設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為橫琴國家濕地公園澳門科學館科普教育基地揭牌。雙方今後將透過優勢互補,協同推動科普教育及傳播工作,提升公衆科學素質。
穆欣欣在任文化局長時曾提到文化是大眾之事,需要足夠貼地。放諸科學館又是否一樣呢?「套入大文化概念,科學是文化的一部分。」穆欣欣表示,科學和文化的共通點是「創新」,本質上都是求真、向善。科技與文化融合,融入的是人的情感與關切。她更認為,文旅項目的發展趨勢是以科技為支撐點,強調沉浸式體驗和細節展示。
科學館向來是科技人才的啟蒙之地,澳門科學館在2022年增加了推動高新科技及科學傳播的使命。穆欣欣引用王羲之所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指科學館包羅萬象,無論是浩瀚宇宙還是星辰大海,都能在這裏展現出來。過去,科普工作可能更多集中於探索和認識世界及其運行的規律,如今,科普工作是無所不在。科學應該面向未來,科學館要更具走在時代前沿,要有預見性、敏感度,感知這個世界的變化。
順應時代發展,科學館在去年完成了一半展廳的更新工作,另一半則保留原有內容,並會定期更換展覽的臨時展廳,為到訪市民帶來新鮮感。例如「科學家精神」新展廳,通過講述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培養青少年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另外,科學館與學校開展「館校合作」計劃,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科的校外教室。
穆欣欣強調,科學館自開館以來,展品均強調安全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可在玩樂的同時收穫豐富知識。「最喜歡看到那些帶著滿足笑容離開的家庭和學生。」
「科學館的任務除了進行科普教育,還包括培養科技人才,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以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中,能夠更好地發展科技相關的職業。」
科學館聯同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銀河娛樂集團,在去年正式啟動「青年科技村」科創人才培養計劃,每學年招募100位初三升高一在科技領域有特長的學員,並邀請高等院校、各大科技機構及企業派員擔任專家導師,為學員提供為期三年的科學培訓。穆欣欣指,計劃為學員提供參觀、實習及參與各類比賽的機會,使他們能早日接觸行業知識,拓展眼界,實踐所學,為升學選科做好定向培養。今年更為中學教師提供培訓,幫助他們學成後教育學生。此外,學生今年參加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大賽的總決賽並獲得獎項,為澳門贏得了榮譽。
在全民科普的理念下,科學館利用多元化方式向不同人群傳授科普知識。其中科普劇場是科學館的品牌活動,曾舉辦《在元宇宙遇見科學家黃大年》、《生命之樹:達爾文》等科普劇場,也有配合展覽的科普戲劇導賞,例如安排演員飾演屠呦呦與青年人對話,並帶領公眾參觀展廳,這些新穎形式受到廣泛歡迎。穆欣欣表示,目標是走進公眾視野,利用不同方法進行科學傳播。
此外,科學館更連續兩年與中國作家協會合作,舉辦「悅讀科幻之美」科幻文學講堂,並開展科普閱讀計劃,在大堂設置「閱讀閣」提供各類科普圖書給訪客免費閱讀。此外,今年還與中國銀行、澳門街坊總會合作,向銀髮族進行科普,組織近500位長者參觀科學館,學習防範網絡詐騙。
時代變遷、科技更新迭代迅速,如何跟上變化並做好科普工作,是每天要努力觀察和思考的課題。穆欣欣坦言,科學館空間有限,需要專注精緻化發展,能做到「小而美、小而精」是科學館的一大特色。通過不斷更新展廳增添體驗元素,讓參觀者更長時間逗留在科學館。另外亦要更有效地運營,滿足公眾對展覽日益增長的期望。
科學館的心形樹是非常受歡迎的打卡熱點,同時也象徵愛和浪漫。穆欣欣表示,據知這棵樹最初並不是心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樹自然成長,最終形成了心形的型狀。心形樹的故事與科學館培養青少年的理念相得益彰,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應給予空間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成長。
回望最深刻活動,穆欣欣認為是今年與故宮博物院展開跨界合作,共同主辦「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特點是在700平方米的臨時展廳還原了養心殿的空間,以數字科技和創新手段講述紫禁城故事。參觀者在當中可佩戴VR眼鏡欣賞養心殿的建築設計,通過電子展品「批閱」奏摺、重新創作皇帝的書畫、「試穿」皇帝的衣服,還可了解御膳的菜譜及器皿,掃描二維碼將菜譜帶走,透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參與感、遊戲感、以及體驗後的延伸感,讓公眾更好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她強調,引入故宮這知名IP品牌,可成為公司的無形資產,為科學館帶來更大價值。「通過與強大的機構合作使我們獲益良多,很感恩遇到科學館及董事會這些優秀團隊,大家坦誠相待,角色互補,有益同目標,工作氛圍融洽,這一切成績都得益於整個團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