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ed by:WAW Creation】內地線上醫療平台發展愈趨成熟。如感身體不適,無需抱病前往醫院求診,在線上也可得到醫生的專業意見。經診斷後,還可直接在線上買藥,半小時左右就可將藥物送遞上門,足不出戶即享一站式醫療服務。
深圳和睦家醫院首席運營官蕭毅晃(Brian)指出,線上醫療帶來方便,但應以初次線下求診,配合線上覆診的做法較為穩妥。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線上問診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及視頻方式,與醫生進行溝通交流。當中可以文字方式向醫生描述個人症狀及病史,醫生再以文字解答及給予診斷建議;圖片問診適用於皮膚病或外傷等,可通過視覺呈現病情;不方便使用文字描述的,可用語音功能,直接錄音告訴醫生;亦有平台提供線上視訊諮詢,約定時間在線上見面,方便醫生直觀病人的狀態。
現時內地有許多線上問診及購藥平台,例如美團、京東、淘寶、微醫等,方便市民隨時隨地「採用」醫療服務。以微醫為例,在微信搜尋「微醫」小程序,進行實名認證登錄個人信息後,便可按個人病情、醫院、科室或醫生姓名進行醫生搜索,通過醫生頁面,用戶還可了解到該醫生的擅長、評價量、患者評價、收費及是否在線等資訊。
有用戶分享經驗指,在確定醫師後,有圖文問診或電話問診兩種方式可供選擇,繳付費用後便可與醫師進行「對話」,例如3分鐘快速接診(圖文問診)的費用為19元人民幣。病人首先要描述自身病情,醫師會進一步查問病況及互相溝通,然後提出治療建議,有需要時還會提供藥物推薦,病人只需通過連結選擇合適藥店購買所需藥物便可。做法有如一般外賣點餐,半小時內已可將藥物送達上門。
對於內地線上醫療平台的興起,蕭毅晃認為,這些平台很實用,具有方便性及可及性,例如日常服用的醫院藥物缺貨,可通過這些平台下單買藥,在某些場景下,確實可幫助病人更快獲得藥物。但他認為,完全依賴線上平台進行病情判斷, 取替傳統醫生面對面診斷交流,未必能滿足實際醫療需求。將線上的便利,與線下診療的準確性結合,是更切合現時狀況的做法。
從醫療機構的角度, 蕭毅晃認為,線上醫療主要應用於覆診及因應病情變化進行跟進。例如小朋友患有肺炎,服藥後仍有咳嗽問題,可在線上向所屬醫生查詢及作出跟進。因為醫生曾為病人診治,可跟據已有的病情記錄,給予較穩妥的建議。而坊間的線上醫療平台,更多是從買藥角度出發,用途未必一樣。例如病人確認自己患上傷風感冒,沒有其他病情,又不想去醫院,可通過這些平台下單買藥,但前提是要對自身病情有很正確的判斷。
內地很多醫療機構都有提供線上醫療平台,方便病人處理病情。蕭毅晃指出,線上醫療平台須跟從互聯網醫院牌照的規範,相關規管非常嚴格,並受到衛健委的監管。平台必須取得政府頒發的牌照才可開展服務,醫生也需要通過相關註冊才可以在網上掛牌看症,有關流程及要求具有標準化。所以市民選擇互聯網醫院時,要選擇具有互聯網醫院牌照,有正規醫生掛診的線上平台。第二是對個人私隱及病歷提供安全保障,第三是用作覆診或慢性病管理,對於處理一些不用跟醫生見面,毋須檢查身體或進一步確診的疾病,可能會比較適合。
對於有意利用線上醫療平台進行問診人士,他建議要先清楚個人目標及目的,是否可以通過線上醫療平台做到。例如病人感到肚痛,但原因不明,一般需要到醫院求診。因為肚痛涉及範圍很大,到底是腸、胃或甚麼位置出現問題,沒有觸診,很難確定病情。因此線上醫療平台較難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假如未有清楚確診便買藥服食,可能未能對症下藥,甚至延誤病情。他坦言,有機會因為目標及方式不配合,病人會覺得未能滿足醫療需求而產生不愉快情況。
蕭毅晃重申,線上醫療平台很方便,但用途應是用於諮詢已在線下看診的所屬醫生。另外,有病人以往要長途跋涉到異地與專家醫生見面,現在可通過正規平台,在專家醫生掛診看症時進行聯絡。亦有病人會用於二次確認,尋求另一位醫生的診療意見。但若然未有到醫院機構求診,只在線上跟醫生簡短溝通便以此斷症,未必符合傳統醫療模式及概念。他強調,醫療問題可大可小,先進行線下問診,再使用線上醫療平台,是較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