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最近兩個財政年度均錄得逾千億元巨額財赤,下周一(7月1日)為香港回歸27周年之際,如何解決財赤問題備受關注。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黃俊碩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政府出現財赤,主要原因是地價收入大幅減少,他認為,像過去般依賴地價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未必理想。根據2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預測,未來5年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的赤字均會按年收窄,黃俊碩強調,要留意今明兩個財政年度政府收入增長會否不似預期,令上述收窄財赤的預測未能兌現,屆時政府便要考慮節流收緊開支。
香港稅務學會會長吳錦華在2021年3月18日本欄見報的專訪中指出,本港過去多年來一直奉行高地價政策,變相是徵收「地產稅」,2017/18至2019/20財政年度地價收入分別佔政府收入26.6%、19.5%及25.0%,決策者須留意一旦大幅增加供應將打擊地價收入;吳錦華當時亦指出,近年不少首置客以5%至10%首期便上車,樓價一旦急跌,便會帶來負資產的問題,同樣需要注意。上文見報以來,除了本港經濟增長繼續疲弱外,港息亦要跟隨美息顯著上升,而且政府也大幅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至今私人住宅樓價跌逾兩成,影響所及,金管局4月底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末負資產個案增至約3.2萬宗,為近20年高位。
從上述事例可見,政府在制定房屋、稅務或其他政策時,應該多聽取業內專家的分析,尤其是剛過去截至3月底2023/24財政年度,政府地價收入僅194億元,較2017/18至2019/20財政年度平均每年逾1000億元大幅減少,導致整體收入下跌至5494億元,政府地價收入佔整體收入比率亦下跌至低單位數,由於整體開支高達7213億元,即使計入發行綠色債券所得725億元收入及償還8億元本金後,仍錄得1002億元赤字,若撇除發行債券淨收入,赤字更高達1719億元。
支持政府發債投資基建 打造國際創科中心
黃俊碩表示,他一向認為地價收入作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屬不太理想,因此很支持政府近年積極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藉此增加收入來源,惟達至此長期目標,需要投資大量基建及打造優質生態環境,才可以吸引眾多人才來港,涉及巨額開支,他視此為投資,並且贊成政府就此發債。
他解釋,香港政府好像全球大多數政府一樣,以現金收付制(cash basis)來製訂帳目,不論現金從何而來、因何而去,現金流入便是收入,現金流出便是支出,因此基建投資被視為開支,而發債則被視為收入。
事實上,在2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的中期財政預測亦反映了每年發行合共約950億至1350億元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黃俊碩表示:「發債令我們庫房的財政儲備增加,讓我們有更多錢去投資不同的項目,這亦是『共同富裕』的概念,由政府發債去投資基建,基建落成後市民可共同感受到其好處,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不止香港,很多城市亦有這樣做。」
根據《財政預算案》預測,未來5年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的赤字均會按年收窄,其中經營帳目在兩年後,即2026/27財政年度起恢復盈餘;至於非經營帳目,則在2028/29財政年度恢復盈餘。倘計入發行債券所得,則政府綜合帳目只有2024/25財政年度錄得赤字,其後財政年度均錄得盈餘(見圖1)。
黃俊碩指出,需要留意今明兩個財政年度政府收入增長會否不似預期,令上述收窄財赤的預測未能兌現,屆時政府便要「睇餸食飯」,而他認為首先要考慮節流收緊開支,而非改變屬香港重大競爭優勢的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來增加收入。 在本財政年度,社會福利開支料高達1362億元,在所有開支分項中屬最高(見圖2),有分析認為,過去政府奉行高地價政策,地價收入每年逾千億元,才可以維持如此高的福利開支,未來若要節流,便一定要縮減福利開支,黃俊碩指要審視所有開支:「假如政府總收入真的證實支持不到總支出的話,便不可只看福利開支或其他單一項目來節流,而是整體審視所有開支如何收緊,每個項目都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