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經濟學神】月球背後的囍帖街

利東街一個大月球吸引無數人遊覽、打卡,頓成中秋熱門勝地,接來還有冬季的細雪飛來,即使親身不至,想必到時再在社交媒體見到大量照片,足證策劃者都是高手;而令利東街節日如此受歡迎,不可多得的還有香港人的善忘,例如清拆前的反對浪潮,現已銷聲匿跡,在某些舊區面對現實需要不得不重建時,當初市建局冷待反對聲音、清拆利東街唐樓的決定,長遠來說變得正確。

2005年暱稱囍帖街的利東街被政府收回業權有意重建,居民卻希望保留歷史意義,也擔心以舊區著稱的灣仔褪了顏色,反對清拆。擾攘一輪後翌年政府統一業權,2013年重建竣工,變成今日的名店林立的新利東街。新利東街店舖不但符合高消費的生活水平,整體外觀也標緻,又有今日各類用心的節日擺設招徠萬千遊客,重建項目來說極之成功,更令市民絕口不提懷念囍帖街云云。

在利東街重建動工後約半年,有份留意議題的甘霍麗貞在《明報》投稿《社會影響評估做完就算》,總結利東街「抗爭」過程,其中提到現行市區重建模式中,通常讓受影響的街坊的選擇是金錢賠償,但未有考慮原區居民的生活需要,「比方說,街坊的工作和年幼子女上學的安排,他們的意願是留在原區生活,可是相關的紓緩措施根本就不能針對這些需要而安排」。而在重建公布後首數天內,與人口凍結調查一起匆匆完成,「這種做法引導了很多街坊沒有意識選擇留在原區的可能性。為什麼呢?因為凍結人口調查內就會問街坊,你想搬去哪裡之類的引導性問題……街坊很大程度上還未弄清楚自己的權益,在短時間內便要回答連串問題,街坊往往被局限在問卷內所提供的選擇作出回答,而忽略其他可能性。」當日全港市民留恴囍帖街去向,相信不少都會動之以情,替居民打氣,現在卻以行動證明重建是令大眾高興。

在經濟前進時,重建舊區固難避免,重建與保育之間每人心中自有平衡,莫衷一是,但肯定的是,往後重建舊區用上同一方法,事後用美麗的市場策劃來包裝,即可令大眾以歡樂掩過懷念,經此一役,市建局往後重建時可引作參考。也如MK仔、MK妹必逛的朗豪坊,已再沒多少人記得雀仔街。他日高鐵竣工,大抵大家只顧讚嘆高鐵一連神州百萬里的便捷,菜園村的爭議應都拋諸腦後。當大家口裏說懷舊、保育,但又以身體告訴市建局及政府這種方法是可行時,很難怪對方不故技重施。

今日被月球吸引來消費的市民,當初或對囍帖街有過一時懷念,除了曾被寫成一首家傳戶曉的流行歌作消費品外,就再沒有甚麼了。香港社會的感性、審美總是一陣子的浪潮,卻永遠是很好的消費品。

賈文清

(本專欄文章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