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陳健波發達了收成了,他會與年輕人分享財富嗎?不會。
1985年10月23日,已故中國領袖鄧小平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首次發表「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言論。他表示:「一部份地區、一部份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結果,騙了大家超過30年。
鄧小平在1986年3月及至8月再發表相同言論,「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其實類似經濟學上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Theory),又稱為滴漏效應或下滲理論,理論由美國作家Will Rogers在大蕭條時首次發表,並由美國總統列根發揚光大。Will Rogers認為錢到了上層富人後可以一點一滴流到窮人手裡。
大家可以想像有錢人如陳健波,他發達了收成了會將財富一點一滴流到沒錢的年輕人手裡?答案你知我知陳健波都知。Will Rogers與鄧小平犯了相同的錯,就是忽略了人性的貪婪與自私,特別是中國人,收成期的人「肥到著唔到襪」亦不會益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指出,增加分配不均只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以及貧富懸殊問題惡化,最終中產被掏空,這個現象早在香港出現,且以受旅遊吹冷鋒的零售業作為例子。
旅遊業被指為香港經濟貢獻約5%,截至2019年第二季止,計及零售、住宿及膳食涉及的從業員超過多62萬,佔整體16.2%,若由零售業去計的話,涉及從業員有32.43萬人,佔整體8.4%。究竟這30多萬零售業員工面對什麼問題?我比較了2007年、2011年、2015年及2019年第二季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這群被視為肩負香港旅遊命脈的打工仔面對著什麼困境。
2007年、2011年、2015年及2019年第二季的零售業從業員分別是28.56萬、31.15萬、34.33萬及32.43萬人,行業人數隨著經濟及旅遊業興旺而增加(但已見頂),但獲得的薪酬仍然處於各行各業最低的一群,而薪酬加幅亦未同步上升,2011年第二季零售業的平均月薪9,700元(整體平均10,000元),但到了2019年第二季零售業的平均月薪只上升至14,000元,累積加幅44%,遠遠跑輸整體平均月薪17,000元的70%加幅。
至於工時方面則12年不變,2007年至2019年零售業每星期工時仍然維持48小。數字上可以看到,這30萬、處於各行業中平均收入最低的零售業的打工仔,面對的困局是經濟起飛但財富並未流向他們,但寒冬到來首當其衝卻偏偏是他們。
政府嘗試將「反修例」運動背後的深層問題,歸咎於青年人置業難,將矛頭擲向房屋問題,但我可以告訴林鄭月娥,其實整體經濟及人口結構的問題不變,只將焦點放在土地房屋以及農地上並無幫助。
我在2017年7月以〈上到市就財俊 上唔到市就「廢青」〉為題,講解了香港零售旅遊業是人口密集的產業,同樣為香港貢獻約5%GDP的創意文化產業卻得不到政府重視,政府的短視才是問題核心。
林鄭月娥以「我愛警察」Tee的顏色公布爆出災難後的首份施政報告,說是施政報告不如說是派糖報告或者是拉攏報告,未來她會否繼續特首這工作也好,將矛頭推向房屋政策最理所當然。不過大眾關心的是即使起再多的樓,你亦沒辦法與單程證去爭、而經濟結構不轉型月薪只有14,000元的話,起公屋關我咩事?
當然,鄧小平騙了大家的不只是「讓小部份人先富起來」,騙大家的還有50年不變的「一國兩制」。
李鴻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