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專欄】為何藍店不派罩?

從來沒有,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新型肺炎來襲,港府凡事慢半拍。對比去年下半年的勇武抗爭,林鄭政府似乎沒有從中汲取教訓,依然我行我素地以「擠牙膏」的方式來應對。先指高鐵免健康申報,到首宗個案由高鐵傳入,才要求提交申報表;到確診數字增加,才暫停來往武漢的航班和高鐵;再到內地疫情開始失控,才關閉高鐵及若干口岸;再到醫護罷工抗議,才再擴大封閉口岸數目及強制檢疫。每個舉措,都是先「瀨嘢」才作補救,而非防患於未然。記得去年林鄭的送中條例,先「暫緩」、再「壽終正寢」,最後才肯「撤回」嗎?只肯見步行步、不肯一步到位的手法,從來沒有改變過。

要應對疫症蔓延,切斷病源被視為最有效的方法,亦因此「封關」成為過去個多星期的爭議點。難得地,建制派竟然也有不少人支持封關,甚至連第一大黨也指不能將封關的可能性排除。有人說,肯定是建制在去年區選大敗,現時為了保住下半年的立會議席,率先與林鄭「割席」爭取民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身邊金融業的不少藍絲行家、朋友,似乎在封關問題上沒有「盲撐」林鄭。若果說黃藍之比,根據區選結果可作六四、七三之比;支持封關與不封關,非科學統計的體感比例,應該可達至八二、甚至九一之比!是藍絲良心發現?抑或在要緊關頭,香港人始終以香港人福祉為依歸?

別天真!記得藍絲的人物性格嗎?筆者在三個月前,曾經在本欄撰文《為何藍店買不爆?》,闡述藍絲的性格之一,就是凡事先想自己,會先計算潛在利益才去行事。憂慮勇武抗爭破壞社會穩定,從而令手持的資產價格貶值,又或覺得親中親共才可「攞著數」,在利益的前提下,藍絲當然會站在強權的一方。然而在武肺威脅下,藍絲也會去盤算自己的得失,又有甚麼比自己的生命更可貴?內地有錢,我當然想分一杯羹;但內地有病,卻千萬不要惹到我。也幸好藍絲有這種凡事先想自己的精神,才可達成黃藍We Connect,齊齊向林鄭拒絕封關說不。

以利益作為Bonding的關係,順風順水的時候,確實可以很強;不過當處於逆境、疫境時,同路人也難免會有離心。林鄭效忠的是中共政權,維持穩定、以強硬手段壓制反對聲音,是她的工作,亦是她的KPI。藍營以經濟利益為首要考慮,穩定環境才有利「搵錢」,目標一致,自然成為同一陣營。到現時疫症爆發,林鄭身處的位置,令她不得不先考慮中共,才去顧及港人;即使為內地分流病人、為權貴留下缺口逃亡、將懲教口罩北上奉獻是陰謀論、假消息,堅拒封關的決定,明顯與專家意見、多數民意背道而馳。藍營就算如何愛財,也要先保命,才有賺錢的機會;目標不再一致,自然要分道揚鑣。當然,林鄭或許根本沒有封關的權力,就算有,她亦未必敢。

「凡事先想自己」的基因,亦解釋了撇除大型連鎖店及藥房外,為何有口罩賣、有口罩派的店舖,通常都是黃店。齊心抗疫,是推動店舖利用自己的採購網絡,尋找口罩提供給港人使用的動力。像某生活百貨店,盡力採購原本沒有涉足的口罩產品,但需求太大而供應有限,竟然被未能成功買到的消費者指罵,連預留口罩予醫療及前線紀錄部隊,也被人質疑涉嫌賄賂。又像某台灣食店,自費免費派口罩,反被拿不到的人指摘安排混亂,甚至是「呃人」,但人家是免費派發,又呃了些甚麼?人心惶惶,但依然決定以合理價出售全城瘋搶的口罩、甚至免費派發,這是黃店的風範。

相對而言,我不相信藍店找不到口罩供應,別忘記藍營的組成部分,有一群是如「收成波」般具經濟能力及社會地位的人,不少都是從商。縱使口罩確實供不應求,但要找肯定找到。然而有沒有藍店有過派口罩的義舉?不肯定完全沒有,但Coverage肯定沒有黃店的多。大膽套入藍絲「凡事先想自己」的性格去假設,很容易就會得出一個結論 ─ 保住自己的命,肯定被保住別人的命重要,人命攸關,我有口罩,為甚麼要拿出來和你分享?更遑論去免費派發?怎知道今次疫情會有多嚴重?戴口罩的日子會有多長?我寧願囤貨,也不願意拿出來;就算拿出來,我為甚麼要用合理價發售?人為財死,為甚麼不趁機會去「搵返一筆」?

明白了整個思想套路,就會明白到「為何藍店不派罩」,情況如同「為何藍店買不爆」一樣,不過這是個因果關係。藍絲不會如黃絲般去「懲罰」黃店,因為中產藍絲不屑去光顧與自己身份不配的非高端藍店,基層藍絲在消費上只著眼價格,以符合「凡事先想自己」的綱領。藍店以利益為首,想賺盡顧客手上的每分每毫,同樣是「凡事先想自己」。不能說他們是自私,因為自私是人類的本性,但在計算得失後才去採取行動,結果便會作出了金錢凌駕所有的理性行為。藍店未必以顧客為先,當他們需要支持時,藍絲也沒有必定支持他們的義務。

再去討伐這個政府有多荒誕,似乎是無意義的舉動,因為強權首長會曲解別人的建議為「脅逼」,並為了不讓別人「得逞」,而去堅守人人都話錯誤、只有自己認為是對的立場。可悲嗎?或許這樣一個政權,仍然有信徒盲目支持,才是最可悲吧!

羅仕揚

更多羅仕揚文章: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3.php?col=1463481147417

 

其他觀點:

【專欄】歲稅不平安

【專欄】炒賣的代價

【專欄】國情容不了「末日博士」?

【專欄】政圈的另類「資金鏈斷裂」

【專欄】建制派的自甘墮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