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賈文清專欄】香港的旅遊主題

香港運動員佳績再次證明,本應香港(人)是有國際水準的,但種種原因令香港有折讓。筆者體育不熟悉,但生性熱愛旅遊,早前先後到過數個一流國際城市,發現香港政府在發展旅遊方面仍令人失望;亦曾帶過不同地方的朋友到港觀光,他們亦不為景點而興奮,反而對東南亞國家或台灣更着迷,不純是消費低,而是他們發現樂趣。

全球化之下,很多城市發展得差不多,香港自不例外,但很多國家以至城市,都嘗試從歷史、文化中尋找自己的身分,讓自己變得獨特,能夠令市內有凝聚力之餘,向外推銷亦變成軟實力。初衷不是為錢,但最後卻有助帶來收入。這一點,可從市內的博物館中找到蹤跡。

英國曼城是足球、工業之都,兩者市內各有博物館;威爾斯曾主營礦業,故有板岩博物館。日本札幌盛產啤酒,有SAPPORO博物館;沖繩是太平洋戰爭受害者,設有和平博物館。這些城市都先思考自己在國內或全球歷史曾做過甚麼,再將這些歷史包裝起來成為自己的身分,變成獨一無二的吸引力,不易取代。沿着這些主題發展開去,除了開拓同類的文化產品外,如磁石、明信片、裝飾品等手信外,還有書籍,讓遊客回家後還會繼續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有了感情,會更有動力購買來自當地的產品。這是可持續而又能惠及其他產業的策略,又能向外建立香港的身分。

香港有沒有類似的題材可用呢?多得很,驚奇在政府不肯善用。香港曾叱咤一時的電影業,竟然未有大型景點向大眾推銷。本港雖有電影資料館,但定位仍傾向小眾,知其存在的本地人恐亦不多。香港電影的國際影響力,遠超本地人想像,最易入口的,是李小龍與成龍,兩人各自亦足以各設一博物館。

商家余彭年曾與政府商討,樂意捐出李小龍故居以建博物館,只是最後跟政府談不攏,變成為期五年的文化博物館展覽而已,國際遊客知不知道有這個展覽亦成問題。到余彭年先生六年前歿後,項目便不了了之,政府亦無意跟進下去。據報道,當日認為李小龍故居不是保育項目的時任發展局長,是現任行政長官。

與歐洲朋友談起,迷戀這兩位電影巨星仍大有人在,難得香港保有大量材料與原片,李小龍又有在生的親友可提供資料,講解一些功夫的招式,又或者某個電影場面當日如何驚險,讓國際遊客了解兩位私下的一面,才是可持續的旅遊,遊客消化內容後便會對香港有感情,而非與掌印或銅像打過卡就算,亦是全球難以取代香港對於功夫電影的地位。外國人回家後亦會對功夫電影更有需求,是長遠的產業鏈,又可趁技藝消亡前養起人才,是對全球的貢獻。

一如巴塞隆拿以建築大師高迪為主線拓展一系列商機,帶起大量相類設計的產品,而香港早就有材料善用。其實全球對亞洲功夫電影,現在仍有很大需求。香港還有很多蜚聲國際的電影人物可向國內外介紹,張國榮、梅豔芳、周星馳、王家衛、黃家駒等等,記得曾有大陸朋友向我說過,「中國無人唔識Beyond。」但類似的形象,在香港只能白白讓軟實力消逝,任由南韓追過。炒股有主題,電影亦靠主題帶起熱潮,景點如是。

電影以外,香港的歷史亦可包裝成文化商品,如曾有玩具、紡織、貿易等,做成小手信,都能讓外國遊客對香港有印象。有英國朋友對我說過,記得小時見過很多產品來自香港;這都是香港在全球佔一席位的證明。

曾有個笑話,是說猶太人建了油站賺錢,其他人會建相應的設施,而中國人只會不斷起油站。迪士尼全球各地都有,而且是美國文化,就如東京與上海迪士尼,便足以壓過香港。要長遠保持香港的魅力,是在於思考香港的身分是甚麼,這些都需要政府的視野去執行。而打開電視看新聞,每每便只感到遺憾。

賈文清

其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