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ESG趨勢不再是單沽出污染項目

投資市場近年愈來愈重視ESG(環境、社會責任及管治),並且廣泛地在投資、併購、金融產品甚至會計等多個領域,進行檢視。曾幾何時,大型資產管理機構如以美國為基地的貝萊德,會特別就那些未能夠因應ESG製訂好應對策略及做好披露的公司,落實問責。甚至有基金界索性避開投資於影響環境的石油、石化行業。但是隨著時代推移,市場已有微妙變化,比過往更注重能源轉型,不再獨沽一味沽貨了事。

在舊有環境下,很多時投資業界會要求企業要符合環保,減少污染。在這個基調下,基金及大機構索性減持傳統被視為可能對環境產生破壞、甚至帶來高度污染、及耗用巨大資源的企業。當中石油、石化甚至電訊鐵塔行業,便是受影響的一群。近的如長和(0001)推動將赫斯基能源與當地龍頭Cenovus合併,表面是將業務基礎擴大,實際是把在石油企業的持股(現在是Cenovus)攤薄至15.71%,同時亦減持歐洲鐵塔業務。另外三大中資電訊股合作投資的中國鐵塔(0788)獨立上市,以至在北美地區湧現的鐵塔基建信託股,其實亦與ESG正在日益受市場注視下,令上市公司的行為改變。

同時,市場有愈來愈多綠色債券、藍色債券發行,企業借符合環保、綠色認證的項目,獲得較優惠息率。從歐洲的EUA碳排放權造價由去年3月份每噸32歐元,到今年1月28日傍晚最新造價逼近90歐元【圖】來看,透過純購買碳排放權去緩解大量碳排放的代價愈來愈高。這逼使發電廠、企業主需要重新改變策略,適應新發展。 

愈來愈多企業將ESG及可持續發展概念視為新藍海市場。當中電動車巨擎美國Tesla(美:TSLA)、在港上市的小鵬汽車(9868)及理想汽車(2015),共同開拓環保的電動車市場,最為市場熟悉。不少電力公司如中國電力(2380)、中電控股(0002)等更著手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甚至開發新服務收入。煤氣公司(0003)亦在蘇杭地區構建產業鏈,發展生物質轉化能源,生產氫化植物油遠銷歐洲。另有愈來愈多企業探索氫能技術,如長江基建(1038)著手開發氫能推動列車,電能(0006)嘗試利用太陽能技術用作生產氫氣,逐步提高氫氣注入燃氣網絡,提升減排程度及送氣效率。但是礙於配套的供應鏈未成熟,中電首席執行官藍凌志便曾經在去年8月份在港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過,氫能全面使用最快也要到2030年才成事。

不過,在供應鏈待跟上之時,市場短期內要全面離開燃煤及石油產業並不現實,即時轉用再生能源及實現淨零排放的代價亦十分高昂。因此近年坊間及投資業界已轉為鼓吹能源轉型。以英國上市的資源大企業嘉能可(Glencore PLC)為例,便清晰地建立路徑,除了著手降低煤碳業務佔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的比重外,亦部署加大力度開採有助離岸海上發電的鋅、用於開發儲能及電動車電池的鎳、及用作再生能源發電及電動車製造的銅產品,作為加速推動減碳的過渡業務安排。因此有別早年發展,市場不再獨沽一味,純撤出投資某些項目避開問題。

最近貝萊德主席及行政總裁勞倫斯‧芬克 (Larry Fink),向他一直有接觸的企業行政總裁發信,提到「企業經歷由碳經濟漸漸轉型至零碳經濟的轉型過程中,要確保能夠持續供應廉價能源,並認為撤出投資整個行業,或單純地把碳密集型資產從公共市場轉移到私人市場,並不能實現淨零世界。」但是如駿利亨德森(Janus Henderson)投資環球可持續發展股票主管Hamish Chamberlayne所言,業界目前面對最大挑戰,是每個國家或地區均有不同的可持續發展標準,仍然有需要做好協調。

另將來如何在推動綠色融資時避免「漂綠」,即融資項目假借環保之名集資,及何時落實公認的氣候相關財務披露披露標準,均是投資業界、企業高管、會計專業最大考驗。可預見的是,一旦落實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TCFD)的披露要求,勢對香港及環球金融市場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亦會改變投資決策運算邏輯。市場務必及早準備,迎來新世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