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說不得的共存

    或許從來沒有想像過,香港每天會有數以千計的新冠確診個案。半封關達兩年,本港前後出現過四波疫情,竟沒想過一旦失守,第五波疫情可以來得如此猛烈。雖然,外國早有一日幾萬宗、甚至幾十萬宗確診的先例,而且人家的日子也一樣如此過;但香港麻醉太平太久,市民早已抗疫疲勞,而且去年年底才說商討與內地通關,所以當形勢短時間逆轉,確診數字每幾天便以倍數急增。若說對現狀毫不驚訝,也肯定是違心之言。

    Trading Floor上的「豬肉枱」,只有零星的幾個同事隔得遠遠地坐著。後勤部門幾乎全數Work From Home,但前綫部門的部分業務,仍必須每日要有少量同事返回辦公室On Duty。多個大熒幕、穩定的連線、具速度的硬件配置,是落盤坐盤的必要裝備,WFH勢必大大降低效率。「放心,就算我中招,你都唔駛強檢㗎!」被逼返回公司的鄰枱同事,苦中作樂地對我說。「舊年同Floor有人中,明明隔到遠遠,全層都要去做檢測同大消毒,而家就算我同你咁近,中咗都唔駛強檢,仲話同事只要冇除罩食飯,都唔算係密切接觸者。政府唔可以公開講得共存啫,其實係咪已經共存緊,心照啦!」

    「向病毒投降,唔係一個選項。」早幾天林鄭仍振振有詞地發表抗疫宣言,但因應醫療資源遠遠追不上疫情擴散速度,落地的一切,似乎正向著相反方向發展。「斬斷傳播鏈」,是過去兩年防疫專家最常說的名詞,意思是一旦有確診者出現,就將與他有接觸的人士全數推去檢測,抽出中招者以防範病毒再擴散。要做到這點,檢測量是關鍵,托賴香港過去兩年的單日最高確診數也不足200人,強檢這方面一直做得頗成功。然而疫情現況是已惡化成一日幾千,單是初步確診的覆檢也做不完,更遑論抽出其他緊密接觸者。當局逼不得已將緊密接觸者的門檻一降再降,「斬斷傳播鏈」已成空話,各類型的社交限制,充其量只是盡做,看看可以將傳播速度降低多少罷了。

    大量確診者未能送院治療或進行隔離,是變相共存的另一表徵。究竟有多少確診者仍然在社區游走?根本無從得知。若果做了檢測、收到初確通知的,有公德心者或者仍會嚴守留家抗疫、以免傳染他人的底線;但總有患者不顧勸告堅持外出。某同事居於早前需要強檢的愉景灣,竟在等巴士時聽到附近的外籍人士閒聊,說自己快速測試呈陽性,但政府檢測仍未有結果,所以特意出來跑步運動,令身體強壯些以打敗病毒,嚇得同事隨即彈開,相信類似情況只是冰山一角。初確仍決定外出的,還包括有生存需要,例如需要購買食糧的人,特別是居住面積較小的患者,家中沒有足夠空間儲備餘糧,又未必懂得利用外賣平台,難道真的為了防疫而留家餓死嗎?某程度上,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毫無阻撓地自行外出,就算如何欺騙自己,也似乎正走著「共存」的路。 

    官場上也不是沒有人說過人話,像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早前也提議,面對疫情大爆發,當疫苗接種率達到合理水平,應思考如何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的平衡點,但結果呢?隨即引來官媒的口誅筆伐,在習主席表明「控疫壓倒一切」的主旋律下,已肯定沒有人再夠膽說共存。理性點想,不是說共存才是出路,但問題是現時疫情超越臨界點,「動態清零」已經淪為口號。打工仔面對老闆無法達成的要求會怎樣?就是表面奉迎老闆,但實際上卻「聽完就算,港官現時所做的正是如此。又或者帶點同理心去想,港府也不是不想「清零」,但現實是在資源所限下,只能不求奢望地盡做。

    既然如此,可以怎樣?其實也沒有甚麼可以怎樣,國家的方針要「動態清零」,這是不能違背的大方向,也似乎是冬奧圓滿結束後,也未必會放鬆。聽過有分析說,中國堅持清零,只因當權者也明白國產疫苗副作用雖然較少,但效力也相對較低,這可是在港大中大的聯合研究引證。一旦放鬆允許共存,人命損耗或許會比西方國家更大,這是堅持清零的主因。當然,武漢解封後,中國在控制疫情方面一直頗成功,外交部更不時嘲諷西方國家的抗疫不力,若現時轉為與西方國家同樣的應對策略,面子上肯定掛不住,也無必要依循別人的路。最近,內地意外批准輝瑞新冠治療口服藥,國產針配合口服藥,被視為是未來「動態清零」退場的契機,現實地想,中國總不能與外國完全隔絕吧。

    記得疫情爆發一年左右,看過一些經濟評論文章,其中有些論點說,中國防疫相對成功,美國卻無法阻止病毒蔓延,或許會令中國GDP更快超越美國,原本預期要20年,或許現時10年左右就可以。若果確信兩國官方公布數字的真實性,這或許會成真,但當時應該未計及變種病毒這因素。Delta及Omicron的出現將形勢逆轉,傳播力大大提升下,一旦爆疫,幾乎無可控制,香港現時的大爆發正正為內地提供最佳引證,試問一個傳播力猶如感冒菌的病毒,又可以防得多久?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經歷過疫情的最痛,現時選擇與病毒共存,一切似乎已漸趨正常;相對中國繼續半鎖國,若仍能堅守,當然是好事,但一旦失守,由於人民抗疫力或較低,所經歷的痛或許會比西方國家更大,此消彼長下,這兩年追上的幅度,又有機會被重新拉成均勢。

    經濟都是吹水多,以上只屬沙盤推演,現實點看看香港的情況,夾在「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清零不到引起大爆發,結果封食肆封戲院封區檢測,經濟活動大受影響,可是盡取「清零」與「共存」的弊處。「共存」說不得,代表嚴厲的社交措施鬆綁無期,但疫情已擴散到與「共存」無疑,防疫與經濟雙輸,或許就是別具特色、只能盡做的「港式動態清零」。

羅仕揚

其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