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0+3」真的很興奮?

由於政府早已放風,當取消酒店隔離的「0+3」措施正式公布後,說興奮,真的不是特別興奮,反而事後「廿蚊張」就飲食界代表的爭拗,唇槍舌劍更令花生友興奮。當然,終於有望外遊,也算是一洗疫情積聚近三年的頹風,看到漲價至逾萬元的日本機票,問津者依然不絕;成功購得機票的朋友,紛紛Cap圖放上面書「放閃」,就知道港人對外遊有多饑渴。

誠然,政府終於肯取消隔離政策,本意從來不是為了方便港人外遊,而是為了挽救一潭死水的經濟;但說到底,要不是新加坡步步進逼,單靠那群建制派商界人士的空談式爭取,港府亦未必會毅然反擊。大型金融科技論壇,新加坡擺明居馬搶客,性質類同的活動放在同期舉行,「撞期」意圖明顯不過,就是要跨國金融機構二選一:決定選擇赴港「食北水」,抑或轉陣新加坡,開拓東亞地域其他富豪這條新財路。論壇舉辦前一個月,隔離措施終被撤,或許會略為香港爭回些少分數,但若讓這些重磅Banker選擇,相信「睇錢份上」的他們,最希望是可以「食兩家茶禮」,不用二選一。

不少人似乎覺得,只要隔離政策取消,經濟就會好起來。對少部分行業來說,正面影響不能完全抹殺,像商務客、少量的觀光客等,勉強也可吊命,但若以為「0+3」、抑或將來的「0+0」,就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則似乎是太天真。不能否認的,是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內地,金融商務幾乎全靠北水,旅遊酒店零售等,主要服務自由行,就算是法律、會計等專業,也受惠於香港獨特的中介人角色,外資看中內地的潛在商機,內地則以香港作橋樑迎接外資,在一個講法律、仍有制度的地域,為外商投資內地提供信心,香港專業人士則負責提供服務。然而這幾年的疫情,似乎將一切都改變了。

股市陰乾式下跌,只是外資撤走、北水斷裂的寫照。理論上,資金自由流動,有沒有實體隔離或封控措施,在高度電子化的股市上,交投理應不受影響。然而近一年的每日平均成交,早已跌穿1,000億元,個別日子更連800億也不夠,指數亦在本周下試近11年低位。資金不願留在本港,與疫情封控脫不了關係,這不是指香港的封控,而是內地至今仍未見有動搖跡象的「動態清零」式封控。

雖然領導人早已預示經濟難免會因封控而付出代價,不過連極具象徵意義的上海,也曾經在今年封城兩個月,這或許讓多少人始料不及,也展現出上頭對清零的決心有多大。當企業盈利因封控而受明顯影響,在本港上市的中資股,估值亦變得不再吸引,內房爆煲、嚴管科企,加上大股東減持成風,連極具實力的投資者也寧願持更多現金,外資自然更不願持貨,紛紛從本港上市的中資股溜走,撤走了的資金也不知何時才有望回來。北水情況亦相似,封控損害了不少金主的資本實力,縱然他們依然「有錢」,但卻未必再有「閒錢」南下操盤。外資撤走、北水乾涸,倒不是實施「0+3」就可以掌控到的事。

展覽業呢?理論上,酒店隔離取消後,不是可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者嗎?別忘了香港的定位,從來都是中介人,以往外資喜愛來港參展,是因為來港有望認識更多來自中國的買家或投資者,簡單來說,本港吸引力主要來自中國市場。「0+3」雖然便利了外商來港,但內地隔離政策未改,要內地商家來回本港,阻撓依然不少,限制了他們的參展意欲。欠缺了內地參展商的參與,外資來港興趣亦隨之大減。新加坡在展覽業上能搶佔地位,全因她為外資提供了認識中國以外的東亞市場的平台,這並非改為「0+3」、甚至「0+0」就可以逆轉的趨勢。金融項目減少、商貿往來減少,牽一髮動全身,對專業服務的需求自然減少,會計、法律等行業依然靜待好日子何時重臨。

至於旅遊業的影響,自然就更明顯了。過往曾衍生不少衝突的自由行,港人對之又愛又恨,這幾年旺區少了讓人喘不過氣的旅客群,鬧市亦少了俗氣的金舖,不過少了這群來自內地的豪客,旅遊、零售、酒店及飲食等行業亦飽受煎熬。疫情前,內地客佔了本港旅客的七八成,這些光景一去不復再。即使本港隔離政策取消,依然無助於自由行重臨本港,而決策權也不在香港手上。看看高呼「飲食業就係我」的飲食業代表,雖然他高呼不認同行家的預測,但餓了旅遊癮的港人空群離港,所帶走的消費力能否被內地客缺席的外地旅客所抵銷,也實屬未知之數。

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則決定走另一條路。當本港決定聯通世界,將與內地通關的次序放在較後位置,澳門則決定只與內地通關,將自己排除在聯通世界外。當然,澳門選擇下這步棋,背後思維完全合理,只因她們最依賴的賭業,最主要的客戶群就是內地人,只有保住對自己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才是生存之道。至於香港,雖然內地也是主要財路,但正如專家所言,新冠已植根成風土病,本質上已被矢志清零的內地所嫌棄,就算港府如何澄清,取消海外隔離與內地通關互不牴觸,但內地至今不願與香港通關是不爭事實。又反過來問,若香港要像澳門般,外出工作及堂食均要幾日一核酸,你覺得港人又願意嗎?

近年港府經常說要說好「香港故事」,但故事不是說得多、說得好,事實就自然會變好,否則只是淪為「吹水」。香港長久以來,都在中介人這角色上左右逢源,但對比說好「香港故事」,去說好「中國故事」,才是扭轉本港逆境的契機。當然,若外資依然相信「中國故事」,錢最終或仍會流回來,但封控、清零政策未改,一切願景只彌留於觸不到的距離。

羅仕揚

【羅仕揚專欄】沒明日金融戰記

【羅仕揚專欄】超速變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