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Adani特約:沽貨生死時速

    自從多間沽空機構鎩羽而歸後,近幾年在本港已甚少聽聞有沽空報告狙擊某隻港股,不過未能在香港「搵食」,卻不代表沽空機構已全軍覆沒。就在過去個多星期,一份來自美資沽空機構的沽空報告,在亞洲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所說的是美資沽空機構Hindenburg,在一月底狙擊印度首富旗下的Adani集團,令系內多隻股份遭洗倉。

    就當筆者無知,在沽空事件發生前,其實從未聽過Adani這名字。即使其掌舵人原來曾高踞亞洲首富之位,但基於本港投資者甚少涉獵印度公司或股市,對Adani零認識也算情有可原。從本地傳媒冷待此事,也可看出Adani事件在本港缺乏觀眾。貴為跨國綜合企業的Adani,足跡雖然遍佈各行業,但與本港富豪有較具體往來的,似乎只有郭鶴年家族,而旗下的嘉里系雖然實力雄厚,但在資本市場一向較低調。正因為連其合作夥伴也缺乏話題性,Adani沽空事件雖然轟動,本港金融圈內卻鮮見討論。 

    不過,散戶注意不到,不代表投行界注意不到,事實上,此事甚至令不少投行膽戰心驚,擔心成為Archegos 2.0。Archegos這名字,相信大家還有印象吧?對,韓裔投資者Bill Hwang的家族資本,因手持的中概股急跌而爆倉,結果令多間投行錄得巨虧,而損手最多的瑞信,更因此而多次傳出陷入財困及倒閉。或許大家會問,Adani被狙擊,與Archegos爆煲,似乎是兩件性質不同的事,為何投行會將之相提並論?歸根究底,是由於兩者背後都牽涉大量槓桿借貸。

    提供買賣股票服務利錢甚微,無論是專攻散戶的中小型證券行,抑或是為大戶服務的基金投行,都面對著相同困局。為了生存,不知何時開始,「放數」變成了經紀業務的主要盈利來源,若銀行的「放數」是貸款,證券行的「放數」就是孖展,然後讓投資者用孖展所得的資金再買股票,從而變成槓桿。然而證券行又好、投行又好,倒不能你想買某隻股票,就去全數借給你,多少也要有些抵押品,所以每隻股票都有借貸比率,例如不少重磅藍籌的借貸比率高達七八成,就是當你想買總值100萬元騰訊(0700),80%按倉就是起碼你要出20萬,然後向證券行借80萬買貨。同樣的《投資101》套入融資規模大得多的投行,就變成了想買100億貨,最少交出20億,其餘80億由投行借出,再「起釘」收息。

    Archegos當年爆煲,正是由於借孖展買入的中概股急跌所致。就當投行提供的借貸比率有70%吧,當持股股價急跌逾三成,觸及孖展成數,補倉在所難免,但危機出現時,「撲水」難度往往大增,而股價又未能止跌,若干時間過去後,借貸者只有「斬倉」這條路可走。Archegos事件中,走得快的大摩、高盛,雖然難免損手,但損失有限;走得慢的瑞信、野村,幾乎連百年老店的金漆招牌也賠掉。要注意的,是當日被斬倉的股份,如百度、唯品會及騰訊音樂等,在事件中並無責任,被沽者反而「食花生」。

    至於Adani事件為甚麼與Archegos相似?關鍵在於,系內股份同樣在各大投行中涉及大量孖展抵押借貸,當股價急跌,亦難免要被斬倉。到Bloomberg機看看Adani旗艦Adani Enterprises的股價,一年前仍然低於2,000元印度盧比,但卻在去年十二月中高見4,000盧比以上。表現如此標青,自然吸引不少大戶、基金爭相追貨;再利用孖展,降低入場成本、提高槓桿。要留意的,是整個借貸操作與Adani集團無關,純粹是有投資者借孖展買Adani,希望股份長升長有。

    沽空事件發生後,市場第一個反應是沽貨「走咗先」,特別是除了去年年底「摸頂」的投資者外,大部分人持倉若干時間,理論上或多或少都有盈利,沽貨誘因甚大。當Adani系股價急跌,在二月初連續兩日出現逾兩成跌幅後,觸及孖展成數的戲碼又再度上演。上次走得慢的瑞信,據報今次是第一個衝出來暫停接受Adani系作抵押品借錢的投行,花旗亦緊接其後,作出類似表態,合演《沽貨生死時速》!看2月3日的Adani Enterprises盤路,早段低位竟然曾急跌逾35%至1,000盧比附近,但尾市竟然又倒升。這短時間內急跌逾三成的閃崩,除了是大額斬倉盤外,似乎難以找到其他原因。

    大家可能最想問的,是Adani短時間內崩盤,是否代表沽空機構的指控屬實?很諷刺地,答案是不.知.道。《毒舌大狀》中的Uncle Tung,不是正正有一句「真相並唔重要」的金句嗎?Adani被狙擊後,發行新股計劃被逼中斷,大富豪親自拍片解畫提振信心,又宣布提前償還部分以公司股份為抵押品的債務等 (雖然此舉應是為了避免股價再跌而再令抵押品被斬倉,從而帶來更大沽壓),令Adani Enterprises急跌後,亦在短時間內急彈,重返2,000盧比以上,但真相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急跌期間,大家有份一齊推低股價,投行們為了減低損失,或多或少也有參與斬倉行動。Adani系的企業本身,只能不情願地承受這些因孖展活動而出現的波動。

    「印度距離我咁遠,關我咩事?」對,除了投行中人,港股市場參與者,關注Adani事件的肯定不多,但延伸思考是,當藍籌股也經常因為一兩個消息,而單日出現一成以上的波幅,而孖展借貸又變得如此普及及大規模;生意難做,你不提供七八成的借貸比率,總有其他行家願意做,而涉及股份要跌至保證金的保護幅度外,「其實唔難」。可以想像,類似的《沽貨生死時速》斬倉戲碼,還有不斷重演的機會。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