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久利生專欄】生成式AI是否第二個元宇宙?

AIGC即生成式AI大熱到一個點。據講投行招聘written test都要提醒禁用ChatGPT-like tools。但CV可能仍要寫「我喺AI市出世喺AI中小學讀書喺….」。研究報告更要機械式自動化由尾到頭秒讀,快速找出受惠行業及公司名;再看由C3.ai炒到中芯,憑炒股經驗就知道,「未來兩個星期相當關鍵」。

隨著ChatGPT的發布和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模型」技術的進化,AIGC(AI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AI」內容帶來的創新和商業化的機會:

-生成式AI:輸出文本、視頻等內容、圖像或其他;

-人機交互:更好地理解人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降低學習成本;

-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平台:自動生成以減少重複工作,仍難替代需要知識的軟件。

筆者總算有幸見識過,早幾年所謂NLP自然語言處理,最重要是買個(機器人)殼夠cyber搶眼,而負責人機交互的大腦,就視乎下載多少數據量來回答問題,甚至在中環office做demo時,要有工作人員在背後近距離遙控操作。這間公司最近在美國上市,時機好到連AI也沒話說,也號稱中國ChatGPT第一股。

應用層面的需求,足以推動AI產業的加速發展。根據IDC數據預測,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規模為51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會達到211億美元。數據、算法、算力正是AI發展的驅動力。自ChatGPT推出以來,國內學術界和科技企業相繼宣布或將推出類似機器人對話模型,有望推動大模型發展。大模型廠商主要包括百度(文心)、騰訊(混元)、阿里(通義)等企業,也有英偉達等芯片廠商也紛紛入局。

中資券商報告解畫稱,大模型增強了AI技術的通用性,助力普惠AI的實現,未來有望於場景深度融合。良好意願是技術發展有望促進生產效率提升,除了具備AIGC和ChatGPT的技術探索和應用的公司,例如百度等,並進一步創造新的消費和需求,有利於文娛內容和互聯網行業。

投資科技的好處,舉例就好像看到GPT-1,要再加錢推GPT-2,即使可能GPT-3已經燒錢,但到GPT-4終於面世時,GPT-1的投資者不會走出來維權。當然,用得著QE平錢就更加好。

科技巨頭擁有在人工智能時代銳意發展所需的一切,即手握數據、算力和數十億用戶。它們看到了從柯達到黑莓等劃時代公司的下場 - 因為錯過了早期的變陣機會,結果卻陷入破產的境地。於是這些某程度上也是「大到不能倒」的科企,便大量大量大量地投資。2022 年,在科技股主導的股市暴跌中,它們向研發部門投入了2230億美元,是2019 年的一倍有多。這個研發數字,還未包括161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數字也在三年內翻了一番)。總言之,這相當於五大科企去年總銷售額的26%,高於2015 年的16%。

不過,如果科技發展的歷史要重演,科技巨頭始終會不敵後來者,此刻為AI技術投入的大量資源,反映了它們多麼希望能夠避免這種宿命。但正正是這種心態造成了科企多年來藥石亂投,即是metaverse背後所折射出的fear of missing out (FOMO),或是人有我有策略。當然,相較元宇宙的真空黑洞,生成式AI又更像是資本市場的real deal。

是以有將近三年時間,雲計算產業股價與估值都明顯回調。雖然已有所修復,但估值仍低於歷史均值。如今AIGC應用爆紅,雲產業鏈較長、涉及公司較多,相關業績和估值都可能間接獲得提升。而與R&D投資一樣的是,大型科技公司的AI招聘也在增長。《經濟學人》此前報道,與過去三年相比,如今Google、Meta 和微軟列出的職位可能更需要AI 專業知識。

自 2019 年以來,Alphabet 有23% 招聘職位是與人工智能相關,Meta 位居第二,佔 8%。而這兩個數字,現時分別為 27% 和 18%。根據LinkedIn 數據,四分一的Alphabet 員工在他們的個人資料中提到了AI 技能,情況與Meta 相似,略高於微軟(蘋果和亞馬遜遠遠落後)。儘管大型科技公司最近裁員,但對 AI 人才的需求依然炙手可熱。

「我喺AI市出世喺AI中小學讀書喺AI大學畢業再AI博士後,仲考埋CFAI,加入AI行業⋯最後死於AI。」人類及GPT的終局又會如何寫下去?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