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久利生專欄】開心港股之中資好聲音

「你好香港」後進入「開心香港」階段,可惜截稿前仍未見中環有大行出報告齊聲唱好,計算本地經濟將如何受益,反倒是A股少有地藉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獲中外合奏估值重估re-rating國資好聲音。

近日更加傳出11家大型內銀轄下壽險公司,合資超過339億元人民幣,成立特別用途基金,在股權基金領域實屬罕見,不排除是服務於金融機構化險和風險處置,可能是來自民間不良資產,換言之,促成了國進民退之勢。

所謂「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反證了國資改革亦進入新時代,年初國資委指出2020 年至 2022 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調整行業結構,和提高效率,已告順利完成。

就國企重組、戰略定位、公司治理和資本配置效率進行比較的話,有三個可能與A、港股市場相關的三個重要變化要注意:1)在國企領域培育、擁抱和採用創新和先進技術; 2)提高國企股票的估值或減少被低估;3)將國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重點,與中國戰略目標結合(特別是在技術、能源和食品供應方面的自給自足)。

事實上,自2010 年以來,內地上市國企一度落後民企同行80%之多,打從 2021 年開始開始扭轉局面,主要是與民企的估值差距持續「被縮窄」所致,因為民企有較多面臨重大監管和增長逆風的行業。

要知道過去 10 年落後民企仍多達60% ,國企自 2021 年開始反彈,自去年 11 月以來增長 32%!並在側重於創新、股權估值及符合中國的戰略目標的新政策中,反過來領先民企10%。

價格回升,投資者自然亦重拾賺錢興(過去 6 個月推出以國企為重點的 ETF,流向國企的互聯互通資金同比增長了 250%),重要的是,這(又)一次國企重估的故事有多大規模及可持續多久。

而今國企改革又重回風口,有其存在性及周期性,並且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重點跨越了現代化、私有化、整合、供給側改革,以及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而這就是多年來中資股的投資迴廊。

可惜是《路透》報道加拿大第三大養老基金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OTPP)上周解散了其駐香港的中國股票投資團隊,乃基於中西方關係日益緊張,以及全球利率上升導致股票投資環境充滿挑戰,但可能只被聽為好聲音中的雜音。

莫說國企佔中國GDP 多達30%(兩者相關性近60%),在股票市場,佔MSCI中國指數及盈利權重分別29%及37%,但大多數盈利能力普遍落後於民企,主題當然為政治服務,就是共同富裕和國家安全等重要因素。

如果增長及效率提高,將釋放重大價值,像高盛估計,包括改革動力確實轉化為更好的增長,國企總市值可能會提高 20%,如果能夠與民營企業的看齊,blue sky即最多可以升多達 60%。

但並非所有國有企業都是生而平等的,例如該行篩選的50 隻優質國企,定價為 10 倍 2023 年預期市盈率、0.6倍 2023 年預期 PEG 和 38% 22-24 年每股收益CAGR。而外資和中資看法還是有些許分別的。

隨著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構建」,中資券商預計央國企將迎來第N次價值重估。國資委優化2023 年央企考核指標,央企將更加關注凈資產收益率 (ROE) 和現金流提升,潛在的股權激勵計劃有助推動股價。

可以預見,國企將制定更多目標及多方面落地戰略,以推動更高質量增長,國企估值重塑將為能源、數字經濟和金融等成為戰略關鍵行。如此一來,投資路徑可從三個方向,包括提升生產力、改善現金流,及資產注入及分拆,預計能源及電力、通信服務和軍工等行業也將會從中受益。

根據非正式統計,目前港股有324 家國企(包括中央及地方企業),若剔除市值低於 5 億美元的公司後則有206 家,共有 28 家國企的 2023 年預測市盈率低於 4 倍,其中以金融和基建行業(2-4倍)佔多數,PE要上到高單位數的重估空間,對基金也很足夠吸引。

筆者不是要特別為民企發聲,但中資電訊股已被談論多時,中資金融重估三部曲即內銀內險內券,反而是後者估值或許相對較高,但預估下一步內地資本市場發展走向,包括「小阿里分拆、小騰訊套現」的民企出路,中資券商不愁生意,像中金公司又會否被看高一線?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