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股票印花稅 歲稅不平安

「個個都話減印花稅,唔通個個政府都唔想收印花稅咩?」天真嬌的一句萬能Key,事隔多年,依然是在矛盾情況下必然適用的金句。港股表現低迷,大市成交疏落,是不爭事實。證券界為保飯碗,近期多次向政府建議下調股票印花稅,但港府回應陳腔濫調,只是重複一堆懷疑是AI生成的官腔樣板說話,在此也不必浪費時間覆述。

無可否認,以包括印花稅在內的交易徵費而言,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場中幾乎最高,特別是年前疫情下港府開支大增,無計可施下,惟有向股票印花稅「埋手」,將稅率由0.1%上調至0.13%。數字上,0.1%和0.13%當然分別不大,特別是對散戶來說,買價值1萬元的股票,印花稅由10元上調至13元,好像不痛不癢;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投資銀行及基金公司等單一金融機構的單日交易金額,動輒以十億計,就當某業務以往每年要支付1球美金的印花稅吧,加稅後變成每年交1.3球美金,加幅達到3成!10元加3成是3元,但100萬加3成就是30萬,在市淡、利潤減,但成本卻依舊高昂、甚至有所增加的不利情況下,想減低在港業務的規模,亦即是行內近年常說的Scale Down,也算是理性決定吧!

當政府以官腔回應證券界要求時,筆者總不相信財金官員不知道高印花稅的影響,但卻是無計可施,因為也實在找不到取代此收入來源的途徑。當然大市成交低迷,也不能將責任全部歸咎於印花稅上,但當炒波幅更大、「花臣」更多的美股、甚至北上炒A股的交易徵費,比炒港股的成本更低,而港股表現又落後於環球股市,投資者怎會願意入場買港股?然而,知道印花稅過高有問題是一回事,但庫房空洞又是另一回事,加股票印花稅,總比加個人薪俸稅、企業利得稅的反彈少得多。權衡利害,在想不出更好的開源方法前,維持原狀永遠是政府在矛盾當前的恒常取態。

財金部門對要求下調印花稅的回應,經常見到「印花稅不影響港股交投」這條Tagline,再搬出2021年加稅後的幾個月,港股成交依然高企來當理據,又說去年的港股日均成交,與加稅前的2020年相若,力證現時印花稅率合適。數字當然不騙人,但這些數字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是,如果市況夠好、氣氛夠旺,即使交易徵費提高,無論是大戶抑或散戶,其實也不是太介意,只要獲利空間夠大就可以,就像2021年的後加「士擔」時期,以及去年10月至今年1月的升浪等;但現時經濟有多差有目共睹,科企監管、內房爆雷,企業盈利能力降低,買股票輸多贏少,港股本身已不吸引,再加上高印花稅率這障礙,交投自然縮減,甚至就連想趁跌入場「執平貨」的投資者也拒諸門外。

再去為港股成交作死因分析,或許已經無濟於事,但總不能甚麼也不做,而且也不能做得太慢。想當年SPAC在外圍已經「炒爛」,本港才施施然引入,淪為業界笑柄。在以「結果為目標」的前提下,這些歷史教訓怎能重演?要刺激交投,又要保住庫房收入,世間安得雙全法?

近年港官喜歡抄襲,不,是仿傚才對,例如近日討論得沸沸騰騰的夜市。不是說上海也是另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何不向A股市場學習,由雙向徵收股票印花稅,改為單向徵收?英國及新加坡這些外國勢力,股票「士擔」一向全由買方支付,沽貨毋須交稅,豈不鼓勵投資者「割禾青」?還是祖國想得透徹,買貨不用交稅,直至沽貨一刻,才由賣方繳交0.1%的印花稅,變相鼓勵投資者只買不賣儲股票,將「全民皆股」進行到底,達至「人人有股炒」的境界。

表面上,單邊徵收印花稅,或會令政府少收一半稅,但在樂觀情況下,當交易成本降低,說不定會增加投資者的入場意欲,而且沽貨才要交稅,大戶想減磅時也會「停一停、諗一諗」,是否應該再多坐一會、作更長線的部署?再說,市況最差的時候,從來不是交投最低迷的時候,因為爭相沽貨或入場撈底,都會刺激交投,市況最旺的時候亦一樣,投資者踴躍短炒,成交自然水漲船高。最艱難是如現時這般的悶市,食之無用,棄之有味,港股吸引力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升,才最需要通過減低交易成本來刺激交投。

單邊徵收或許能刺激交投,但庫房收入減少的問題,又如何解決?記得年初的財政預算案,波叔建議向馬會徵收額外博彩稅,更說出叫馬會「自己諗掂佢」的霸氣官威志氣Bite?其實同樣形式的額外XX稅,也可以在各方面向得到政府允許才經營的生意或企業徵收,而獨市經營港股生意的港交所(0388),不正是政府拓展財路的好對象?看看港交所近日公布的中期業績,明明成交金額、新股上市費收入等均告減少,但依然交出按年增長逾三成的半年溢利!原因之一,就是港交所坐擁大量現金,在高利率周期下,單單收息已經收了5.8億元有多!

既然港交所收入及溢利能夠逆市跑贏大市,兼且全靠港府特許經營,港交所才能成為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在庫房需要補充資金的關鍵時刻,港交所實在責無旁貸。高印花稅令證券業及散戶不滿,減稅或單邊徵收印花稅的部分空缺,由交易所拿出部分利潤來承擔亦無不可,最少受影響的只有港交所股東,而受惠的有無數股民。「港交所係上市公司,點可以隨便額外加稅,股東損失邊個埋單?」買股票從來都有政策風險,由政府批出實質上的獨家經營權,政策風險自然更大。難道買了科網股的股民,在內地官方重手整治科企時,也去尋釁滋事,埋怨偉大黨領導的決策?

話又說回來,港府雖然對下調印花稅的訴求保持一貫的官腔,不過內地繼降低股票交易經手費及證券行佣金後,近日亦不斷吹風,股票印花稅或有機會下調,甚至連中證監已表明關注到坊間訴求。不是說港官最喜歡仿傚嗎?若內地真的減「士擔」,相信不用證券界多加請求,喜歡揣摩北大人旨意的港官,或許已會隨即建議跟風。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