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組合拳」根本無招?

「組合拳」,當聽到財爺波叔說出這三個字,不止我,相信大部分本港金融業從業員,對所謂促進股票流動性的專責小組,以及未來可能推出的刺激交投措施,已經不存厚望。

「組合拳」是內地官員經常掛在口邊的通用語,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或措施,以改善或促進某一領域的情況;例如近期內地房企瀕臨爆煲,人行等部門就宣布落實「認房不認貸」、降低首期比例等一系列「組合拳」措施,以刺激樓市交投;又例如發改委在上月初,煞有介事般召開新聞發布會,說要介紹「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以促進經濟及刺激消費。

然而有留意國情的老散可能都知道,這類「組合拳」通常只流於口號式,鮮有甚麼實際的跟進。看看發改委那個組合拳記者會,除了在會上將已推出的舊政策再說一遍外,一個月過去了,組合拳又打了些甚麼新招式?

看了財爺剛在周末發表的網誌,再加上「組合拳」三個字的陰影,專責小組的工作大概「未開始已結束」,亦很符合本港金融或證券事務,從來都「慢半拍」的習性,最近期的例子就有引入SPAC。內地要減股票印花稅,基本上是「話減就減」,周末公布,周一實行,本港呢?首先要成立一個專責小組,再讓小組召開幾次會議,會議後再拿些數據,再審視一下證券條例,看看上市制度及交易機制,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再草擬出一系列有助增加流動性的「組合拳」措施,大家覺得這個流程需時多少?一個月、兩個月,還是半年一年?屆時早已過了不知多少個大市成交少於1,000億的交易日。

明白的,貴人事忙嘛,特別是專責小組匯聚了業界翹楚,既有基金、ETF龍頭的代表,亦有外資投行及中資券商的高層,甚至連已退休的Banker及指數公司話事人也包括在內,要讓這些猛人能夠約好一個時間出來見面開會,想想已知不容易,能夠在一星期內便約齊人開會,實在已經非常有效率。然而在港府心目中,大市成交低迷究竟是一個短期需要解決,抑或是不急不趕、可以「嘆慢板」來研究再下藥的問題?

看看專責小組的名稱,叫「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將目光訂得多宏大多有遠見,再看看財爺說,小組可以研究上市制度或交易機制,是否有措施值得考慮,這或許已經交出明確的答案。

財爺網誌表明減印花稅不足以結構性、長期地刺激股市交投,但試問世上又哪有甚麼政策,能結構性、長期性地促進甚麼?當成交在短期內刺激不了,一潭死水的狀況變成習慣,又談甚麼長遠地解決問題?

事實上,財爺網誌又再套用加印花稅後的幾個月,大市成交依然高企作為證據,說明加稅無錯,原文更義正辭嚴地指「正正反映印花稅的上調並沒有導致股票交投萎縮」。然而這些Snapshot式的數據比較,從來都很容易為了配合述說者的前設,而在時間點上刻意切割以營造效果。若果要作Snapshot式的切割,為甚麼要比較的是加稅後的幾個月,而不是加稅後的一年?

媒體報道財爺網誌,大部分都將焦點集中在減印花稅方面,但其實下半部更精彩。財爺說,過去3年疫情令海外投資者未能赴港,加上西方傳媒不少偏頗的報導,令他們對香港的理解與事實產生偏差,換句話說,財爺覺得海外勢力「唱衰」香港,也是令港股交投低迷的原因。

說實在,如果「西方唱衰」真的是股市疲弱的原因,所指的自然是港府近年經常「強烈譴責」及「堅決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勢力,首先財爺你要專責小組內,兩個美資投行的代表情何以堪?其次,既然財爺有這樣的看法,專責小組除了建議在金融事務上對外「說好香港故事」外,又可以提議甚麼組合拳,來阻止「西方唱衰」?

財爺既然喜歡數據,當然也可看些粗略整理的數據。本港藍籌早已是以中資股為主,港資比例持續縮減,如果說「西方唱衰」港股,某程度亦等同唱衰中資股,相信沒有甚麼人會反對。不少中資企業在美國也有上市,例如阿里、京東等中概股,也曾因為審計問題引起爭議。若西方傳媒的偏頗報道,會令海外投資者不敢涉足中字頭企業,理論上不單港股,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也會受累。

然而看看在本港上市的阿里巴巴(9988),除了指數換馬那天,近期的每日成交大約20至30億港元;再看看美國上市的BABA,成交近期也由高位回落些少,但每天也大概有1,000至1,400萬股成交,拿1,200萬股中位數計算,每股大約92美元,1美元兌7.8港元,怎計算也是80億港元以上,成交金額起碼高出本港兩三倍。

京東情況也相若,本港日均成交只有約10億元,以類近方法粗略計算,JD美股日均成交起碼25億港元,也比本港高出逾倍。可以說,「西方唱衰」並沒有影響海外投資者對中資企業的熱情,只是大家寧願Trade美股,也不去Trade港股罷了 (這會否有部分是由於交易成本的問題?)。

要刺激港股交投,交易成本肯定是考慮之一。說甚麼加股票印花稅對散戶交投影響甚微的人,或許根本不明白市場運作,就算有一萬個買幾百股的散戶,覺得加稅影響微,只要有一個會買幾百萬股的大戶,覺得加稅後成本變貴,整件事也得不償失。買股長坐的散戶,從來沒法增加股票的流動性,因為存倉後的股票根本不會流動。真正的流動性,來自投機炒作的高頻交易,以及基金、投行為旗下產品及投資工具所作的買賣及對沖,然而這些都是最受加印花稅影響的一群。當市況轉淡,基金投行生意差,本身坐盤已經是微利,加稅後成本增加,「做完幾乎等於白做」,自然就連舖也不想開。

誠然,若市場內的股票夠吸引,買賣成本多高,也總會有人入場。優質企業難得,但業內盛傳專責小組討論放寬上市門檻,又或財爺說要檢討上市制度,都很難說得上是對症下藥。放寬門檻或能吸引更多中小型企業來港上市,但每隻集資幾億,能促進甚麼流動性?即使具話題如杰倫股、翠如股、明詩股,炒作在一兩天後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對交投的刺激實屬有限。只有吸引到規模夠大、質地夠好的巨企上市,才能真正促進流動性。

不說被中央叫停的螞蟻及富途,近年最近磅來港上市的巨企,必定是沙特阿美,但自去年財爺、到今年年初特首親自到沙特當說客,半年過去,又有甚麼進展?

曲線要講明,純粹吹水,既然Tesla的馬先生與中國如此交好,誠邀馬先生將Tesla帶來本港作第二上市,肯定對促進股票流動性帶來明顯刺激,但想到買Tesla港股的成本,遠比買美股TSLA高得多,就甚麼入場意欲也失去了。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