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大家都說台灣股市超前港股。說來慚愧,即使在證券界打滾多年,筆者對台股的認識實在不多。
記得首次利用Google大神去搜索台股資訊,是多年前讀大學時,無意發現兒時極沉迷的單機遊戲《金庸群俠傳》,竟然被一眾高手改裝成各種形式的MOD (遊戲模組)版本。「河洛工作室」的遊戲開發商的名字映入眼簾,再進一步發現其隸屬於智冠科技,但智冠卻只是台股市場上一隻不太起眼的股份。《仙劍》系列開發商的大宇資訊,名氣雖然再大些,但營收也算不上標青。遊戲的吸引力遠比股份的吸引力大,滑鼠按入遊戲的瞬間,已將這些網遊股拋諸腦後。誰想到幾年後,世上竟然出現一隻靠網遊稱霸股壇的「股王」騰訊(0700)?
再一次留意起台股,是去年股神巴菲特,突然入場吸納台積電。全球芯片戰下,手握頂尖芯片技術的台積電,股價早已水漲船高,市場難免探討股神高追是否合理。然而更意想不到的是,持貨短短三個月,向來崇尚價值投資、長期持貨的巴菲特,竟然選擇逐步沽貨,股神短炒台積電一度成為市場熱話,當然後來他也親身解話,說減持全因地緣因素,與企業質素無關。股神「彈出彈入」,在Bloomberg也曾登上Top Read News,但港人似乎對台股興趣缺乏,熾然度完全及不上巴菲特增持日股時,本港缸友對日股突然產生興趣的蜂擁。
說實在,「台灣股市超前港股」這種說法,其實也有些少謬誤,正確來說,只是台灣加權指數的點數,超越香港的恒生指數的點數。雖然這兩個指數也屬於當地股市的Benchmark Index,但由於計算方法不同,單以點數高低作比較並不合適。若果以市值比較,港股更遠高於台股;不過若以表現比較,相信大家也心裡有數,走勢一浪低於一浪的港股,今年以來嚴重跑輸環球股市,而且交投也大幅縮減,表現遠遜於以科技產業為主的台股,可說是毫不意外。
台灣加權指數的成份股,數目之多,多到去台交所網站,用滑鼠「碌」了幾下也「碌」不完,不過「碌」多少下意義也不大,因為只需三個字,已能為整個指數作結 --- 「台積電」。台積電佔台灣加權指數的比重達到27%,幾乎可以套用《明日戰記》的金句來形容:「我就係台股,台股就係我」。僅次於台積電的,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台企:聯發科及鴻海,但比重卻已不足2.7%,計及這三隻「科技三雄」,佔指數比重超過1%的股份,也只有11隻。比重如此傾斜,也因此能夠大膽說句,只要台積電表現好,台股指數表現就一定會好。
港股當年的3萬點呢?說最近2021年的一次,雖然也可說幾乎靠科技股推上去,但即使強如騰訊,當年比重最多也只能是10%,還有一眾重磅金融股,比重也達7、8%以上。換句話說,即使一股或一個板塊獨大,其他板塊的表現也不能太差,才能支持港股挑戰高位。比重結構上的差異,限制了港股台股指數的可比性,不過港股今年所有板塊全軍盡墨,跑輸也實在無話可說。
買甚麼股票也好,退後一萬步,投資者願意入場及持貨,來來去去也只有兩個原因:進取的希望有價值增長,保守的希望有利息可圖,就是這樣簡單。中港企業的疫後表現說不上理想,能夠有盈利增長的企業,數字上已經不多,高增長更幾乎成為絕響,價值增長成為空話,自然限制了港股的吸引力。
至於股息,幾年前的ATMX狂潮過後,科技股佔恒指佔比大大增加,然而科技股通常都是極低股息、甚至是沒有股息,阿里巴巴(9988)也到了近期才公布上市後第一次派息,但也只是分拆業務觸礁後的無奈之舉。成份股食「息」不吸引,乏人問津也是意料中事;再加上存款利息高企,別說近期的定期5厘息,就當年中的3、4厘,當資金無風險下也可穩獲3、4厘回報,為何還要將錢放在股票上?借貸利息高企,增加投資者利用槓桿炒股的成本,資金入場興致減低,亦利淡港股表現。
或許有人會問,高息環境是全球問題,為何偏偏港股最受傷?港元受聯匯影響,金管局基準利率早已升至5%以上,台灣的基準利率才不過3%,但息口也不是最決定性的因素,增長潛力才是。
台股以電子或工業相關的科技股為主(非網遊、電商等服務相關的科技股),單是一隻台積電,無論是電子產品、AI發展、電動車技術等,也肯定要「幫襯」芯片,這種對整個產業的增長憧憬,才是資金願意吸納的關鍵。正如在港股藍籌中,小米(1810)、比亞迪(1211)這類電子或工業股,在恒指成份股內表現相對不算太差,全因有資金依然願意押注在這類股份上。同樣表現達標的,還有高息股中移動(0941)、滙豐(0005)及中海油(0883)等,表現相對硬淨,也應對了上文所說買股為增長及「食息」的兩大誘因。
那年深秋,台股綻放如花:同一時間,港股顯然說不上是嚴冬,因為暴跌往往才是資金願意大手入場的契機,而恒指現時卻是「陰陰跌」,跌了也不知不覺,無人理會,這種霧裡看花的感覺,才最令人不知所措。
何時霧散?這個問題,不是和問下期六合彩開甚麼號碼同樣難答嗎?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