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調評級」和「下調評級展望」,應該是兩個差距很大的概念吧!不知是某些意見領袖「真心膠」,真的分不出兩者的分別,抑或是刻意嘩眾取寵、選擇性文盲,評級機構穆迪早前下調香港的信用評級展望,不少在網絡的衍生評級影片或圖片標題,「展望」兩隻字均不翼而飛。理解的,市場氣氛一片負面,放負成為流量密碼,無心又好有意又好,配合坊間情緒出片出文唱淡,肯定更易吸View吸Like數。
香港的經濟有多差?星期六日走到旺區行一圈,大概已感受到,說好香港故事只是粉飾太平,也是「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的事實,然而尚未淪落到信用評級被下調的地步,這是基於對事實的尊重。其實早在香港信用評級展望被下調前,中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已率先被降,中港政經一脈相連,當連澳門評級展望也跟隨被下調時,香港怎又可能不被跟隨?
不要只做標題黨,拿起穆迪的報告看看,最起碼也望望撮要了重點的新聞稿,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穆迪指,香港的信貸實力強勁、堅實的財政及外部緩衝,以及行之有效的貨幣及財政政策,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得以維持在Aa3,亦是第四高的評級,比中國更高一級。報告內容明顯「讚多過彈」,某些意見領袖趕著出片未做足功課,尚算可以原諒,但出聲反擊的政府官員,單以一句「西方抹黑」就概括一切,又有否有看過別人的理據?(又抑或,武官出身根本看不懂別人的專業分析?這方面,有就報告發聲,讀過書的葉劉就明顯更勝一籌了。)
某官員說,不少國家與中國經濟均有緊密聯繫,質疑為甚麼其他國家沒有同樣被下調評級。這問題看似問得威風八面,但卻是證明自己「真係唔識」的露底之作。穆迪的報告其實解釋得很清楚:香港與中國的聯繫,不單是經濟上,還有政治上、制度上及金融上 (原文是 tight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nkages),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有何變動,對屬於同一主權的港澳影響更直接。經濟及金融影響資金流向,政治及制度影響穩定性,試問不屬於同一主權的其他國家,緊密程度怎能相提並論?
評級機構是如何看待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用評級?歸根究底,就是這個地方的償付能力,而償付能力就與收入與財政儲備掛鈎,再說得簡單些,就是有無錢。內地房地產債務、地方政府債務出現問題,這是不爭事實,你可以說「我唔知!我唔識!我唔信!我睇唔到!」,但不代表事情沒有發生到。內地政府用了很多方法,去防範內房債、地方債無序爆破,才有今日風險尚算可控的局面,但不代表「負可敵國」叮一聲就會消失了,「氹」依然需要填,只是關乎怎樣填和何時填。中國信用評級依然未被下調,這是對決策者控制風險的嘉許;但評級展望要降,這是基於對債務龐大事實的反映。
至於香港,疫前疫後財政儲備大跌,未來政府收入看不到出現改善的契機,港人薪酬稅、企業利得稅因經濟轉差,注定要跌;物業及股市交投低迷令相關印花稅收入大減,未到3月底,已有會計師行預期本財年財赤逾千億。正如上文所言,評級機構最看重的,是這地方的財政儲備夠不夠,儲備預期再跌,收入難以轉勢,展望又怎能不負面?說甚麼內地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中港聯繫是香港優勢等,對評級機構來說,只是如同「阿彌陀佛」一樣的口號,因為內地經濟再強,對本港庫房也只帶來間接影響,除非中央向港府直接「泵水」吧。對,或許穆迪未將加強抄牌、捉亂過馬路的罰款計算在政府收入上,說不定可以「罰出個明天」?(我知,曲線要講明)
所以,無論是中國財政部、香港抑或澳門政府,針對穆迪下調評級展望的官方書面回應,也只是捉錯用神,根本「唔中Point」。不過這些姿態,倒是無論如何也要擺,以免顯得太弱勢。相對來說,中國財政部的回應,除了平淡地說「失望」,也有著墨地方債及內房債,解釋雖然片面,但起碼也有正面回應。對比港官只懂說別人是「西方抹黑」,姿態比阿爺更戰狼,以此作為所有問題,包括自己也做得不好的問題的擋箭牌,層次也實在太低。
退後一萬步,信用評級展望被下調,對香港來說,影響從來不大,甚至可以說無影響,事關港府向來甚少發債。然而總有些人一知半解,甚至是不求甚解,只要別人說自己不好,就要上綱上線、先行反擊。說好香港故事?故事不是你去說好就會變好,不夠好的東西,任你如何舌燦蓮花,也不會說完就好。對,小紅書不是天天有小粉紅說香港是「金融中心遺址」嗎?怎麼沒有官員走去反駁,說是「北方抹黑」?說別人將甚麼東西也政治化的人,才是最政治化吧。
順帶一提,穆迪早在11月初,也下調了美國的評級展望,美國財政部當時亦有對此表達不同意,但倒不見有官員會將之稱為「抹黑」。聽過有小粉紅說,穆迪是「要抹黑人,先抹黑自己」,為了「唱衰」中國,所以先行「唱衰」自己,以表示自己的大公無私,藉此加強抹黑中國的說服力。考慮到美國國債的規模、交投及流動性,以及對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性,會願意作這種犧牲嗎?稍為對金融市場有認識的人,大抵也不會作出這推論吧。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