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金融業「捱」得到由治及興嗎?

執笠結業關注組突然爆紅,港人的負能量,未有因為復活節長假北上大舉消費而緩和,假期後重回現實,繃緊的氣氛依然在市面充斥。作為情感宣洩,放負當然無問題;但悲觀過後,即使未看到由治及興的好處,留港L也確實要思考如何捱過寒冬,特別是這個寒冬,似乎仍漫長得很。

「千祈千祈不要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李大少早前在業績記者會上最語重心長的忠告。的確,對於沒有炒股的普通市民,股市升跌對基層的生活似乎沒有影響,然而事實卻是若股市表現好,受惠於財富效應,市民消費也會較鬆手,當中產、富人的錢能從高處流下來,中低層也會受惠。伴隨著股市興旺的,還有律師、會計師、保險、理財策劃等各式專業服務提供者,當他們「有飯開」,其他行業可以分一杯羹的機會,自然也更高。

然而港股缺水,別說外資陰乾式流出,就連曾經對港股趨之若鶩的北水,在港股長期低迷的狀況下,興趣已幾乎殆盡。當那個由金融業專家組成、名字長到只記得「促進XX專責小組」等幾隻字的小組,經過近半年的推敲後,也只得出減印花稅、收窄買賣差價,以及改變以「手」買賣為單位等幾個聊勝於無的建議後,大家心底或許已經知道,港股已經很難回去了,最起碼三五年內,看不到回復交投暢旺的機會。

不過,誰說本港的金融專才,只能專注在港股?美股高企、日股破頂,這是環球金融市場鐵一般存在的客觀事實,幸好香港此刻依然是國際金融中心,加上資金進出自由,安坐在香港,一樣可以買賣美股日股。多少證券行早已為客戶開通美股買賣服務,這個市場現時甚至已經去到「頂爛市」、「鬥平」的地步,但承接著美日股市,與相關資產掛鈎的衍生工具,這一兩年百花競放,成為了不少中高端客戶的心頭好。

進取的客戶,可以買美股ELN;保守收息的,美國國債的息率也比港元定期高得多,簡單來說,就是以香港為基地,向包括本港在內的大中華區客戶,經營其他表現理想股市的相關產品。當然,不是說這個市場是個多新鮮、多麼有「錢途」的藍海,市場上不少金融機構已深耕這範疇多年,潛在利潤也說不上很Juicy,始終競爭越來越大,最終也只會變得越來越難搵錢,但既然市淡的宗旨,是「如何捱過寒冬」,將資源投放在仍然有生機的市場,就是「捱」下去的關鍵。

任職對沖基金的朋友說,對不少跨國金融機構來說,即使未必是首選,香港依然是設立亞太區據點的頭一兩個選擇,原因是任何地方的專才,即使是來自中東印度,要拿到在香港工作的簽證,比起其他地方仍容易得多,而且香港稅率低,航空出行便捷,海外專才也樂於進駐。對,政府的吹噓也非全是虛言,起碼從生意人的立場來說,香港依然具有吸引力,但重點是,來到香港怎麼辦?

如果說,這些海外金融專才來香港後,主要從事買賣港股工作,大概你也知道是謊言吧!對,立足於香港,專才們主要Trade外國股市,再精準一點,大部分也是Trade美股,沒辦法,這是現實,所以如果有官員覺得引入外國金融專才就可促進港股發展,只是反映他們對金融市場的多麼的不熟悉。更諷刺的是,雖然這些金融專才的真身存在於香港,但他們的「簿」,即是從事交易的帳,其實並不處於香港,甚至所屬的Entity也並非香港註冊,這牽涉到的法律問題,要交由專家解答。簡單而言,就是他們的交易未必會為香港帶來稅收,不過專才們出糧,庫房最起碼也有薪俸稅斬獲。金融機構要租辦公室,雖然像對沖基金,職員規模一般較少,未必會「成層租」,甚至不用租中環的甲級商廈,但回歸初衷,既然現在是「捱」,有些許生意收入租金可以支撐住,也總好過望天打卦。

對,這陣子流行說家族辦公室,特別是那位曾以歌手出道的迪拜王子,在辦公室揭幕前突然延期,惹起坊間熱議。王子身份如何仍有等觀察,不過家族辦公室從來不是甚麼新事物,簡單來說就是「放舊錢」到一個地方,看看有甚麼投資機會,以及如何在交最少稅的情況下,將財富傳承至下一代。未在官方大肆宣傳之前,這種業務在香港存在已久,只是不知甚麼時候,政府突然覺得這東西說起來很動聽,於是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肆宣傳起來。想想過去幾年說得動聽的金融詞彙,元宇宙、AI、ESG,又有哪個真的帶來明顯的實際收益?當然,只要舊錢曾經身處香港,就算最終、亦很大機會不會投資在香港,周邊的專業服務提供者,過河也可濕濕腳,大抵這也符合「捱」的目標吧。

擁抱了美日股市、擁抱了外來資金,那港股呢?倒不是說要放棄港股,但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就這樣將它放在一邊,客戶有興趣,自然會走過來買,倒不必浪費資源或策略來推銷 ------ 就像經營一間超級市場,貨物這麼多,總有些毛利特別高,也總有些賣極也賣不出,但完全不賣嗎?卻始終覺得貨架上最好還保留著這個選擇,說不定突然有天,有人心血來潮想來翻一翻貨架,也佔不了多少位置。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