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獨角獸」Lalamove在2013年成立,業務版圖至今遍佈11個國家或地區,創辦人周勝馥接受訪問時形容,香港對他創業最大的幫助是「將意念商業化」。他是受香港的雞記(電召客貨車)運作模式啟發,再配合當時流動互聯網興起,透過新技術改造原有運作模式,最終建立一個以香港為家的物流平台並走向國際。他指出創業最重要的土壤是市場、資金及人才,香港過去10年在這三方面已有改善,集合三大元素就如植物有充足陽光及土壤,企業可茁壯成長。
周勝馥表示,根據過去創業的經驗,香港在一些地方有其優勢,亦有些「短板」(缺點)。他直言,第一個問題是本地市場太細,而沒有任何互聯網公司業務只會局限於一個城市,大型科企的市場可能是一個國家、地區甚至全球,但香港作為一個獨特市場,適用於香港的商業模式未必適合其他地方。
他指出,以往可能有不少企業認為較少本地公司能在內地發展或闖出海外的成功案例,就覺得外闖不太可行,但當創業者發現原來有人做得到,就會開始考慮新市場。他表示,10年前沒有任何一家本地科創公司成功發展內地業務,所以他創業初期亦面對不少質疑。他認為解決方法是「唔好只係諗香港」,只要認定市場有需求就去努力發展。他表示,雖然深圳和香港只是一河之隔, 物理屏障很容易克服,但因為不熟悉國情,心理屏障難以克服。現時大灣區更多融合有很多好處,創業者不再只想香港市場,亦會考慮整個大中華市場,心態上改變「已經差好遠」。
周勝馥又說,Lalamove最初成立時是一家「三無」公司,「無物流經驗、無內地經驗、無外國經驗」,但當時計劃不止將業務發展至內地,更要到海外發展,重點更是心態改變,業務系統未必完全適用於內地,但通過了解市場及調整,最終亦可克服障礙。
對初創企業而言,資金是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周勝馥直言,10多年前願意投資香港的資金不多,過去融資時「搵100個99個都拒絕」,因為基金目標是尋找獨特、將來會成功的公司,而互聯網有別於其他行業,是一個「winner-take-all(贏家通吃)」的世界,相比起經營餐廳,即使排行第十亦不會倒閉,但互聯網公司只要在細分領域排行第二已很難受,投資者亦僅對細分領域第一位的公司有興趣。
他續稱,由於香港以往沒有互聯網行業,因此較難吸引資金,而初創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資本投資,起初是天使投資者、種子基金等,中間再經歷創投基金的階段,再進入IPO(新股上市)過程。他形容香港以往IPO市場表現一向強勁,早期投資就有科學園、數碼港支持,市場最缺乏中期資金。不過,近年香港政府亦花不少精力填補中間的缺口,包括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設有「香港增長組合」等針對科創公司不同階段的資金需要。
除了政府的努力,周勝馥認為香港亦多了一些成功的創業公司,令歐洲或中國內地資金亦會考慮港企,「香港出身」不再成為短板,以往「很痛」的痛點現已「無咁痛」。不過,現時大趨勢來看,一些歐美資金無可避免受地緣因素影響,投資配置有所調整,香港IPO市場亦因為供求情况而轉弱。
周勝馥相信傳統歐美投資者減少,就要開發新資金來源,例如吸引中東資金及加大內地零售投資者可投資範圍等,他亦見到政府努力為市場爭取更多資金。他強調,即使現時處於低迷市况,但資金的好處在於沒有國籍,只要證明公司有盈利能力,「投資者都係睇回報」,終有「回頭嘅一日」。他又說,港交所其實仍有不少公司在申請上市,特區政府與中國證監會或可研究提供更流暢的通道,通過內部流程加大IPO供應,亦是政府可控範圍之內。
周指出,只要香港IPO市場重新活躍起來,向資金展示成功離場(exit)的案例,他有信心整個初創企業融資道路會變得流通,中期資金亦有所改善。
至於人才方面,周勝馥認為關注方向包括數量、質量及意願,10多年前自己創業時人才較少,說服他們加入初創企業亦有難度,很多人才寧願在大企業從事資訊科技支援亦不願意加入初創公司。隨着更多成功初創案例,人才意願明顯增加,政府同時推出不同吸引人才的政策,亦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內地人來港,因此市場的質量、數量及意願程度已不斷改善。
政府推出「高才通」主要吸引內地人才,周勝馥認為香港發展「總部經濟」,內地人才對本港、內地及海外公司均有好處,因本港公司需要了解國情的員工,助發展內地市場;海外公司就以香港作為基地覆蓋內地,近年亦有更多內地公司在港設立國際市場總部,內地背景的「高才」,這3類企業都適合。
周勝馥說,香港擁有金融、貨運和貿易、專業服務三大產業,大產業經歷大變革時,就可帶來大機會。Lalamove正是抓着貨運行業的大改變,由語言變為互聯網模式運作,在港配合市場、人才及資金碰撞出意念,成功將將業務商業化,再拓展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