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有冇發現,而家上電視啲股評人,好多都唔係有證券行title,而係獨立股評人?」炒股朋友某天在通訊軟件的群組,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隨即引發熱烈討論。
「梗係做獨立股評人好搵啲啦,做KOL接咩job都得。」「無公司牌頭,講嘢可以free啲,爆粗都得,啲人就係鍾意聽爆嘢。」「唔係持牌人,推隻嘢之前可以買咗先,買完再推,用散戶啲錢幫自己賺錢,連證監都吹你唔脹,高招!」「邊有真係獨立㗎,收咗啲莊家錢,或者收咗PR錢,再去讚到隻股天上有地下無,散戶咪只能夠做韭菜被割囉!」
股評人,可算是香港股壇較獨特的身份 (注意是身份而非職業)。不少人都戲謔股評人為「財經演員」,皆因這群人活躍於各大媒體中,幾乎節目主持人或觀眾問甚麼股,也要隨即作答,但股票種類五花八門,哪有人可以精通全部板塊?答案相信大家也想像得到:當遇到從來沒有研究過的股份,就拿成交、52周高低位等數據來「吹水」,或是拿張陰陽燭圖來畫幾條線,說些沒有對錯的技術走勢。久而久之,觀眾醒覺這些根本不是專業分析,而是著重說故事技巧的表演,「財經演員」之名亦不脛而走。
一竹篙不能打一船人,當然也有股評人埋頭苦幹,閱讀大量財經新聞及研究報告,再建立自己的看法,但在財演需求最龐大的火紅年代 (大概是2005-2015這十年吧),幾個電台幾個電視台都有股票節目,但說故事動聽的股評人選擇,卻不如想像中般多。當他們一天要跑兩三個節目,並且在每節節目都要推介一兩隻股份,又怎會夠時間做分析?「班財演都唔準嘅,推親啲股有邊隻係爆升?」你試試每星期找五隻股份來推介,就算是股神出手,也不可能五隻皆升吧?這也是一個循環 --- 他們推得越多,命中率只會越低,財演預測不準的形象,就變得越來越根深蒂固。
不過股評人準不準,不是這裡要討論的議題,重點是,為甚麼證券行要聘請股評人?「梗係為宣傳啦,用住XX證券嘅名銜上電視,一日跑幾轉,肯定平過賣廣告。」平心而論,一份大摩的研究報告,和一隻某本地證券行股評人的股份推介,你信哪一個?信奉權威的我們,大概十個也會有十個選擇大摩。證券行老闆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就算證券行的研究報告寫得再好,拜讀的人也只是少數。依然聘請股評人,不是為了他們的分析,而是要他們可以向各大財經媒體叩門,尋求以公司名銜演出的機會,才是老闆眼中存在的價值。況且,間歇性叫旗下股評人到分行與散戶互動,某程度也是粉絲福利 --- 經常出現在公仔箱的股評人,就在眼前直接回答我的股票問題?總有些散戶,或多或少也有少許虛榮感吧。
「舊時?舊屎沖咗落廁所啦!」電影《金雞》的經典對白雖然粗俗,但套用在任何行業,似乎也適合得很,在股評人身上亦一樣。港股氣氛是否差到變「金融遺址」?起碼從近期的波動和成交來看,依然遠遠不是;但證券業生意冷清,卻是不爭事實,特別是來自內地的網絡券商攻港後,傳統港資證券行幾乎被趕盡殺絕,佣金不夠平,系統不夠快,孖展息口不夠低,各方面對戰也全面敗陣。證券行執笠者眾,股評人失去僱主,自然變成「獨立」;就算苟延殘存的,也要考慮縮減成本,老闆的目光自然會放在沒有直接帶來收入的崗位上。
同一時間出現的不能逆轉大趨勢,是傳統媒體的沒落,這裡特別是指電視。過去三間電視台都有財經頻道,但大台財經台停播,某收費電視自動選擇退出市場,本地財經台現時只剩一間。網絡媒體發達,散戶不再通過傳統媒體吸收財經資訊,甚至對傳統媒體營運的網絡平台也自行產生抗拒,令股評人需求下降。財經KOL的興起,舊式股評人立足之地就更少。媒體不再需要股評人,證券行不再需要股評人,或者未到完全不需要,但至少不再需要那麼多,商業因素的考慮,才是股評人變「獨立」的主因。
「既然KOL有觀眾,叫班股評人轉型做KOL咪得囉!」唔係咁易架,葉師傅!首先,經過多年的訓練,舊式股評人評股時,通常也沒有立場,例如給了一些較闊的Range,或者純粹用移動平均線來作股份的支持位和目標;但是作為KOL,卻最忌沒有立場,最重要對市場或某股份有明確看法,中就要「攞彩」攞到盡,看錯就認衰 (也會有人選擇掩飾,但這從來都很困難),這與舊式股評人的風格迥異。其次,散戶喜歡Spoon-Feed,簡單說就是給我一個冧巴,買完有錢賺就最好,準與不準的重要性比以往大大提高,模稜兩可的慢慢被淘汰,又或者在不準時如何安撫觀眾的抱怨,舊式股評人習慣「今日講完聽日又是新一天」,較缺乏需要跟進的經驗。再者,舊式股評人喜愛推大股,勝在「錯極有個譜」,「買貴咗都唔怕坐」,將自己的評股風險減到最低,但又有多少個散戶,喜歡每天只買騰訊、滙豐?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現時散戶的質素,以及財經資訊的普及度,對比十幾二十年前已大大提高。以往可能需要證券行內部員工做的一些資料搜集或分析,再由股評人的口帶給觀眾的,現時很多類似的資訊,散戶也垂手可得。哪隻股票的beta值較低、哪隻藍籌的派息率高,上網已輕易找到。再複雜一些,例如如何Project一間公司的Cashflow,再Discount理論值出來,現今大部分財經相關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已經掌握基本Programming技巧,要「砌」這些自家製的Model,「其實唔難」。如果多年的生存,只靠「吹水」和「說故事」的股評人,除非故事真的說得很動聽,否則慢慢殞落,只能說是預期之內。
「我唔信,變咗獨立,肯定賺更多錢,買咗先推,無本生利!仲有可以收莊家錢、PR錢推股,仲有輪商、ETF商廣告,人哋搵大錢你唔知啫!」通訊群組內有朋友堅持己見。當然,市場上總有成功轉型KOL的舊式股評人,他們能夠找到生存之道,可喜可賀!不過細想以上的邏輯,「買咗先推」,真的可以靠散戶力量,就能推到某隻股票升?試問現時有哪位股評人,可以有能力號召到一百幾十人,跟從自己的推介買股? (每日得幾單細額交易,買賣盤極疏的股份另計吧!)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