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久利生專欄】打風不停市港股就buyable?

不說不知,如果只計首日回報,今年以來香港新股仍然是「連贏」。5月上市的新股表現,首日全數未見潛水。

港股成交及指數從低位反彈,但新股集資仍相對滯後,港交所牛一CEO稱,香港新股市場遇上的僅是周期性問題,核心競爭力仍在,第三季新股上市量有望大增。

所謂牛一,不是慶祝上任一百日,而是在牛市一期擔正的CEO。果然是九運旺中女。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至投資推廣署,也受惠這個概念。

陳翊庭表示,今年約收到70宗IPO申請,較去年下半年增加46%。而港交所現時正審查約110份上市申請,其中大部份是第二季提交。

她又形容,中證監4月鼓勵龍頭企業來港後效果立竿見影,「我這幾天和一些銀行家討論,有一間投行正在處理廿幾隻IPO申請或前期工作。」

不過,畢馬威就將本港今年IPO集資宗數的預測下調,由年初估計的90宗,減至70至80宗,而18C的上市宗數亦由原估計的5宗,減至3宗。

畢馬威又將本港今年新股集資額由年初估計的1000億港元,削減40%至600億港元,並形容這已是最樂觀的預測。

最重要是,該行直言今年本港不會有大型IPO上市!主要因美國聯儲局未有如較早前預期在上半年減息,加上港股估值低兼缺乏大型投資者參與,即是要密食當三番。

港交所打開門做生意,要跑數,自然不可以說什麼貴精不貴多,但如果今年都沒有大型新股,則似乎過去一兩年外訪實則沒帶來什麼顯著成果。沙特阿美最終都寧願配股。

對於近期新股規模偏小,官方答法是企業集資方式和時機須顧及商業利弊,重申已表達擬來港上市的不乏高估值公司,要給予企業靈活性。

事實上,中證監4月所宣布的5項措施加強香港合作,包括提出鼓勵龍頭企業到港上市,中環banker都覺得對生意是重中之重。陳翊庭形容,措施是反映香港、內地交易所能互補。

觀乎這輪牛三AI浪、輝達潮,再加上內地開始為創業板巧立「科特估」的名目,可以預見又一窩蜂走去物色一大堆硬科技(Hard-tech)未有收入公司。

無處不新股、初創應上盡上,恐怕是未來港股IPO主調。筆者近年有機會參與推動香港創科板project,見過一疊疊投行同意的未上市未獨角獸的名單,當然主要是內地企業。

而且估值方法是直接benchmark海外同類型企業的市值,再除以行業平均市銷率(price-to-sales ratio),倒推出所需要的收入門檻要求。

如今港版淡馬錫終於交貨,相關單位不妨互相share or compare list,反正都可能是大同小異的AI相關、晶片、電子、算力等,似乎更多是想做到大灣區小圈子式的自給自足。難得的是深圳股市監管今年鴿轉鷹,港交所競爭被動地減少。

陳翊庭說,2018年上市規則18A章推出後,短短數年時間,香港已成為全球第2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已有60多家生物科技企業在港掛牌。

她沒多講的是,歌禮是港交所「生科B第一股」,本周一便正式變身毫子股,14元定價,未夠六年便累跌93%。雖然藥股本性如此,臨床測試數據正面股價又會裂口爆升,幾十巴仙以至倍升也有,其他股票市場也一樣。在沒有退市機制下,投資者也要自保。

筆者早前說「五窮六絕只不過是個口號」,陳翊庭應該也認同,她說「近期流入港股的資金,各類型都有,甚至是早兩個季度揚言(中國市場)不可投資(uninvestable)的外資,他們都有加倉。」擺明是暗串摩根大通(已經是)兩年前的報告,但如此一說,又犯上「加倉等於看好、減倉便是造淡」的A股單向反駁思維。

至於港股「打風不停市」港照可buyable ,雖然不明白散戶點解這麼反感,因為「打風商場照開你都可以唔行入去的」。網友卻指「一年想跌少幾日都唔得」、「唔打風都趁早關門吧又跌」、「因為打風要開工跌畀你睇」,其實不如話大市成交減少合理些。

利申:平時我都好少行香港商場,當然亦不支持北上消費,都是美國日本網購多。但這兩天上海陸家嘴論壇舉行,將發佈資本市場相關政策措施,便拭目以待有什麼利好。港交所目標價暫時上調至二百元。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