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投資銀行研究部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主管胡炳熙表示,在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以及國家安全相關舉措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認為全球新興的碳邊境制度將步入多年發展期,產生重大財務影響。亞太地區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受到嚴重影響。通過分析65個市場中22個產品組的貿易和碳排放資料,覆蓋超過100萬組貿易對,識別出70多間潛在正面/負面敞口最大的公司,當中亞洲(除日本外)為25間;日本為23間;歐洲、中東和非洲為13間;美國為17間。
瑞銀研究了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作為首個主要的碳邊境制度,預計最早從2026年開始將對鋼鐵產生重大影響,因為這將大幅提高不銹鋼進口成本,約為交易價格的21至26%;加速向低碳生產替代方案轉型,廢鋼以及使用天然氣/氫氣的直接還原鐵(DRI)制鋼價值鏈可能成為受益者。
隨著除CBAM外的碳邊境制度出現,它們可能為碳強度較低的國內產品打開上行空間,取代高碳強度進口產品。在全球範圍內,瑞銀認為基礎金屬(歐盟、日本、美國)、非金屬礦物(澳洲、歐盟、日本、美國)、非能源礦產(印尼)以及橡膠和塑膠(日本)的國內生產商可能受益,因其更低的碳強度可能較進口產品具有成本優勢。
相反,碳強度較高的20間出口商面臨下行風險。該行估計隨著碳邊界成形,東盟(金屬製品、非金屬礦物、橡膠和塑膠)、印度(基礎金屬、電子和電氣設備、金屬製品、橡膠和塑膠)和俄羅斯(基礎金屬、化學品、金屬製品、非金屬礦物、橡膠和塑膠、木材和紙張)中,碳排放強度較高的部分出口商可能面臨成本升高及需求萎縮。
其他報道
港投料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年底到帳最少3億元 明年首季開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