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世一」卓林普透過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剛剛在聖誕節前領取了身份證。為了證明香港依然具有國際吸引力,當局當然藉此大肆宣傳,上載了一條讓世一食菠蘿包及蛋撻的片段,叫他幫忙「說好香港故事」。然而這邊廂唱好,那邊廂世一卻在記者前放閃,直認女友才是來港定居的主要原因。人才辦雖然捉錯用神,不過也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畢竟「說好香港女神故事」,也是「說好香港故事」的一種。
能成為優才,從來都不容易,畢竟要在國際上擁有傑出成就,才有機會通過到優才計劃的甄選機制。不過,看看那張優才計劃的名人名單,也有些「響噹噹」的名字,例如曾被傳「劣迹藝人」名單的趙薇、還有早年涉嫌嫖妓的李雲迪等。然而為了搶人才,優才以外,現在還有高才、專才和IANG,香港大門確實向著所有方向,特別是向著北方而打開的。
優才、高才、專才、IANG,香港人普遍也不知道這些機制的分別,然而你只要去一去小紅書,相關討論、介紹及親身示範的短片,肯定過萬條。雖然小紅書上充斥著投訴香港物價貴、居住空間小、生活質素低的評論,不過身體是最誠實的,香港對於不少內地人來說,依然是一個值得嚮往的地方,能夠有機會來港定居,甚至拿到一張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也是人生計劃其中一件一定要達到的目標。
著名財經評論員林一鳴在兩三個月前,寫了一篇廣為傳閱的鴻文,說香港有三大行業仍有優勢,分別是醫療、教育及資產管理,這三方面也總結了為甚麼內地人要成為香港人的原因。香港醫療水平高,但公立醫院收費極便宜,縱使有時輪候時間較長,但對比內地不少地區仍有質素保證;有錢的去私家醫院,別人對香港醫療設施及技術水平仍然較有信心,花錢也覺得花得比較值。同樣地,香港教育制度對不少內地家長來說,依然是信心保證,直資私立學術水平高,國際學校早已摒棄填鴨式教育,加上國際認受性暫時仍更高,子女未來到海外升學的路線圖也更易計劃。單是這兩點,已令不少富人或知識份子,為子女急不及待南移香港定居。
資產管理方面,更是說到不少內地人的心坎裡,畢竟如何將錢放置在更安全的地方,是不少內地人的考量。來港開個銀行或理財戶口只是第一步;再進一步是拿到香港人的身份,享受低稅率、零外匯管制及資本帳流通的優勢;加上香港特區護照出行極便利,周遊過百個國家均完全免簽證,吸引力大到連保安局局長,也認為「就算呢一刻無,如果想申請係申請唔到」是具阻嚇性的懲罰。內地人出行經常都要考慮簽證問題,若特區護照成功在手,必定帶來更多重的便利。
優才難達,高才也不算特別易,單是年收入達250萬港元的A類高才,已經將不少人拒諸門外,當然B類及C類只需在全球百強大學畢業,難度已經降低很多,但畢竟很多富人發跡初期,背景學歷不夠好,後來賺到第一桶金才去進修,但高才只計學士、不計碩士博士,及後發奮圖強也不能為他帶來一紙簽證。幸好還有企業家入境計劃,甚至還有專才及IANG,簡單來說,只要有一個大學學位,何愁沒有來港門路?
別忘記這些優才高才專才IANG的最終目的,是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所以單是拿到暫時來港的簽證,並不能滿足他們的渴望。專才要留港,最基本就是要獲本港僱主聘用,IANG最終要成為香港人,也需要找工作。替專才、IANG續簽的生意亦應運而生,像成立空殼公司假扮被招聘,又或通過中介公司真招聘,真的獲得一間真實營運的公司的聘約,但卻需要「自己出糧畀自己」,這些都是聽過的生意模式。捱得過七年,就有身份證,這都是不少專才及IANG堅持的原因。
然而在這些搶人才的機制上,還有一個叫「頂尖人才」的機制,簡單來說就是由來港之後獲聘兩年,年收入達到200萬,就可獲得一個較長年期的續簽,變成了3+5或2+6的形式。不明白?就是某年收入達到200萬,基本就能獲得7年或以上簽證,之後就可申請到永久居民身份證。腦筋急轉彎,有甚麼方法可以讓專才或IANG,以最快及合法的方式獲得200萬的年薪?自然是以佣金為主收入的代理工作,包括地產代理、保險代理、汽車代理,甚至是珠寶銷售員或奢侈品銷售員,只要家族夠有錢,有人肯買樓、買保險、買車、買珠寶、買包包,200萬年收入不是夢,而且手頭上的資產價值不會流失,兼且賺了個香港人身份!
以上種種,又以地產及保險代理,出現IANG自己買單、自己收佣、自己拎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個案最多,畢竟你去招聘網站,以續簽作招徠的地產及保險代理的團隊,多不勝數,招募亦最落力,皆因IANG買樓買保單後,上線也有錢收;而且新車落地隨即折讓、珠寶及奢侈品的價格波幅也甚大,反觀買樓最不濟也可以收租,最差也有兩厘回報吧;保單若果是儲蓄產品,只要夠長命,回本只是時間問題,甚至有機會有不俗的預期回報。可以說,拿出去換簽證賺身份證的錢,最後也可以收回,兼且有佣收,損失的只是短期流動性。
「如果咁有錢,駛咩用專才或IANG,直接投資移民咪得!」對,不過如果是內地人,首先要用些少錢,拿個非洲或太平洋島國國籍,再要拿出3000萬現金,當中的300萬要如投名狀般,拿去投資政府相關基金,預期會是潑出去的水。由於買樓要買5000萬以上才計數,而且額度只計1000萬,買樓只會令移民預算大增,根本不會考慮;其餘2700萬可投資的,只有波動性更高、有機會虧損的基金、股票、投連險等。相對來說,差不多的投資額用來買樓買保險,又可賺佣又有機會回本,誰比較化算?
自己買樓買單自製收入,豈不是違背了當初推出高才專才IANG的搶人才初心?你說政府當初想出這個「頂尖人才」機制,沒有考慮過這情況嗎?肯定有,但為何仍任由這漏洞存在?或許,「搶人才」從來不是重點,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是人才;能夠利用簽證為香港樓市或資產管理行業帶來資金,為甚麼要阻止?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