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點像「你喇沙?我喇沙」的電影場面,中國AI發展近日竟也出現「你DeepSeek? 我DeepSeek」的有趣現象,互聯網企業都紛紛與DeepSeek扯上關係,主動公開合作計劃,但不知真假。
筆者早兩星期算是行在前頭,預先寫了篇《中國AI巨頭DeepSeek的崛起》,之後大家便見證其破壞力,對本身已經高估值的美科技股做成極大震盪。雖然現在評估長遠影響可能為時尚早,但AI資本支出料維持不變。
DeepSeek的技術具發展潛力,即使有審查制度、往績及可靠性等因素,其蒸餾開源碼大法,似要直接威脅美國大型語言模型。在晶片出口管制下,中美之間的運算能力差距有望大幅縮窄。美國或會再推AI晶片出口限制,甚至最新有有國家直接禁用DeepSeek。
AI供應鏈的隱憂在於DeepSeek的大型語言模型方案,會否令超大規模營運商的AI資本支出放緩。觀乎各大科企宣布對DeepSeek的接納(配合?)態度,相信它們會在即將到來的業績季,重申其資本支出計劃。
假設中國企業能繼續取得運算能力和晶片供應,中國AI模型日益靈活、且運算成本效益顯著提升,將可推動AI應用更廣泛採用、探索和普及,這足以令市場對AI運算需求的長期增長保持樂觀。
但大行預期在基本情境下,BBAT(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的總資本支出在2025年將繼續增長(高盛預測:按年增長38%),增速卻較2024年(估計按年增長61%)略為放緩。
為何DeepSeek不遲不早,突然在中美貿易戰爆發前後「冒出頭來」?筆者沒有確切答案,只知內地科企對公開AI發展向來表現克制,可能怕牽科技一髮而動外交全身,亦不知內地當局對人工智能的底線,怕搶打出頭鳥;如今情況卻好像180度轉變,默許中國AI走出去,難道當局一直不知道DeepSeek有力引領東方神秘力量?
近期發展要留意三個重要趨勢:首先,資金充裕的互聯網巨頭與初創企業之間可能出現競爭,因為准入門檻降低,特別是近期新模型的開發成本僅為現有模型的一小部分。其次,行業重心從訓練轉向推理,更著重後期訓練(包括推理能力和強化能力),這較預訓練需要更少運算資源。第三,中國企業憑藉其表現和成本價格競爭力,具備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的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AI代理人(AI agents)的出現及競爭,尤其是在消費者應用方面。騰訊憑微信超級應用的社交和交易功能,加入面向消費者的AI代理人應用,更推出混元3D 2.0模型。字節跳動過去一年推出32個AI應用,豆包是目前中國最受歡迎的AI聊天機器人,月活躍用戶約7000萬,最近更升級至豆包1.5 Pro模型。
在軟件發展方面,從2024年第三季度至今,模型、平台和應用三個層面都有強勁的產品管線。投資重點更多集中在提升AI能力以加快大型語言模型迭代和AI應用推出。多個大型語言模型供應商(如DeepSeek、科大訊飛、Moonshot AI等)已於近兩個月推出增強版基礎模型,強調其自我改進的強化學習技術和推理能力。
撇開一筆,見到這些AI科企名字,最開心的可能是港交所(0388)及港投公司,大家不妨試想一下,DeepSeek一石激起千重浪,硬核軟件股潮位水漲船高,在估值及收入提升下,招股有價有市,初創及IPO市場應該可以直接間接受益 - 如有選擇在香港上市的話。
至於雲端服務和數據中心,市場對AI資本支出的預期與運算需求是否會出現短期錯配?地緣政治帶來晶片和運算能力限制的不確定性,但互聯網巨頭的雲業務(如阿里雲)和數據中心(如萬國數據)將受惠於持續增長的公共雲和AI運算需求。
如此引伸下去,科企像阿里巴巴此刻仍將其AI業務歸入阿里雲,之前分拆不成可能錯有錯着,因為估值經DeepSeek助攻下應該升高不少,不知道要否獨立拆出AI部門,釋放股價。但目前關鍵仍將集中於晶片供應及雲服務供應商能否從AI帶動的雲端收入增長中獲益。
尋根究底 ,DeepSeek被形容為國運級科技成果的公司,按照目前形勢看來也不是沒可能,最終會否憑藉「蒸餾」AI科技而被打造成另一隻同level的國運股PLTR,潛完水幫投資者賺大錢,拭目以待。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