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文章第三度被港澳辦轉載後,今日大公報再於港文正文發文稱「急售運河港口予美資 專家質疑『非一般買賣』 『企業面對霸權欺凌,應與國家站在一起』」,以及發表作者唐志明的「來論」「停止『公關』操弄,做出正確抉擇」。
港文正文引述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稱,長和(0001)「在商不言商」。至於後者則以彭博社昨日有關,長和會在4月2日前簽協議,如此「獨家新聞」,網絡媒體積極「和應」解讀,稱這正是有關企業「外媒+網媒+水軍」的公關手段。「來論」指,該交易絕非所謂的「純商業考慮」,相關企業應停止精明但不聰明的公關操弄,實際回應公眾質疑,以實際行動體現應有的責任擔當。
該港文正文指,內地輿論關注到,長和出售港口看起來並不符合「逐利」的商業邏輯,不僅對相關資產估值低,而且決策周期很短,並沒有採用價高者得的方式。
該港文正文引述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長和出售巴拿馬兩港口的行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現。照理說,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誠及長和出售港口經營權的時候並沒有採用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與貝萊德達成出售協議。
而該「來論」在解釋其「外媒+網媒+水軍」公關手段後,亦反擊針對大公報的言論。評論指,更有甚者,將《大公報》等媒體刊出的一系列苦口婆心規勸的文章,抹黑成「文革式批鬥」;而在內地的一些社交平台上,近日也出現大量新登記的帳號,發布所謂「不要為難正常交易」等言論。這些抹黑戰術,居心何在,已不言而喻。
該評論指,從外媒到網路、從香港到內地、從發放不實訊息到操弄引導輿論,一場大規模的「輿宣戰」正在白熱化進行。一個真正愛國愛港的企業何需如此?這一系列的操作,顯示了有關企業的所謂公關實力,但也暴露了心虛氣短、企圖掩蓋真相的目的,更加說明了該交易絕非所謂的「純商業考慮」。
該評論指,「怙慝而欲蓋彌章,不學於君子之道,雖智弗庸也」。事實不可能被掩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坦誠。在關乎國家及香港重大利益面前,相關企業應停止精明但不聰明的公關操弄,實際回應公眾質疑,以實際行動體現應有的責任擔當。
其他報道
特朗普對「非美國製造」汽車徵25%關稅 馬斯克:對Tesla影響很大
內地1至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跌0.3% 跌幅半年最低
恒指高開60點 科指升0.2% 新奧升16% 舒寶上市潛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