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巴銀行全球汽車業研究部主管Stuart Pearson表示,未來數年將會看到更多中國車企與歐洲企業展開合作,並在當地建立供應鏈、量身設計產品。例如比亞迪(1211)近期宣布在匈牙利設立歐洲總部,正是朝此方向邁進。他指出,提高電動車滲透率的關鍵在於降低成本,而比亞迪今年起將在匈牙利擴大產能,隨後進一步拓展至土耳其,這些舉措將有助於提升整體市佔率。
法巴銀行亞太區宏觀研究統籌總監兼亞太區股票及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補充,近年中國汽車在主要西方市場日益普及,受歡迎程度不斷上升,令當地消費者逐漸開始留意其他進口汽車。他指出,若美國高關稅政策長期維持,亞洲車企將會推動生產線本地化,以應對額外的進口成本。
針對部分中國智能電動車近期捲入嚴重交通事故,Pearson指出,目前中國市場仍以「L2+ 輔助駕駛」為主流,這種技術的定義是駕駛者仍需掌握車輛控制權。相比之下,歐美市場對此接受度較低,因為駕駛者在使用「L2+」時仍需全神貫注地駕駛,並未真正節省精力或時間,因此多數人不願為此功能額外付費。他補充,當消費者誤以為「L2+」等同於自動駕駛產品時,往往容易引發事故。值得留意的是,Tesla(美:TSLA)已經停止在中國使用「完全自動駕駛」這一術語。隨著消費者逐漸意識到他們仍需對行車安全負責,對更高階的「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需求,未來可能會逐步上升。
談及美國高關稅對電動車滲透率的影響,Pearson表示,美國汽車的可負擔性已因薪資上漲而略有改善。他指出,若以每月貸款支付額佔可支配所得的比例來衡量,目前美國消費者購車負擔已回落至歷史低位。然而,新關稅政策對此構成潛在威脅,尤其針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車輛,以及電動車與其電池。Pearson認為,《美墨加協定》(USMCA)與其關稅安排,才是短期內真正左右美國車價的主要因素。他補充,針對非電動車的部分,未來數年內美國可能在USMCA框架下保留一定的彈性政策,例如在零部件方面已出現部分關稅豁免措施。
Pearson亦指出,對Tesla而言,若無法負擔從中國進口的關稅,將面臨不小挑戰。雖然該公司聲稱其自研電池技術為所有供應商中最具成本優勢,但目前仍未獲外界驗證,而且能否大規模生產這些電池亦尚待觀察。他強調,Tesla最終必須提高電池產量,並將低成本技術導入美國市場。
其他報道
港元拆息普遍向下 隔夜息三年半低 港元11個月最弱 港美拆息差續創紀錄最闊
曾俊華:政府大搞旅遊業惟內地客不再高消費 建議花精神在商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