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比起去年,本港今年的金融業算是略有改善,最起碼恒指重上兩萬三,總會有些客戶願意追逐波幅,食股票飯的人也可暫時鬆一口氣;新股市場出奇地熾熱,亦令冰封一段時間的企業金融界別略見解凍。近期連息口也見回落,而且是斷崖式下跌,負債企業的息口負擔雖然算不上大減,但總會有些少改善吧。
當然,香港經濟問題是結構性問題,不是股市好轉就能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從來不窮,資產價格的升跌,多數都不是購買力的問題,而是信心及取捨問題。除了香港人本身持有的財富,外資中資的流入,也令香港成為了資金港,近日HIBOR急跌亦印證了資金滿瀉的盛況。然而真正問題是,大額資金囤積在本港,刺激到實體經濟嗎?答案卻明顯是「不」。
為甚麼呢,因為近日促使HIBOR尋底的主因就是錢很多,但卻偏偏用不上,純粹只是當香港是個停泊港。明白的,美國市場有特朗普這個無定向的因素,就算將資金投放在近年連捷的美股,又或號稱零風險的美債,始終都有波動性風險存在,錢要找出口,不知不覺就將部分搬到香港來,但要這些資金來買香港資產嗎?卻顯然暫時不感興趣,最後決定仍是暫住銀行體系。
銀行當然也想盡辦法想將這些錢借出去,希望賺取息差,但銀行一向奉行「落雨收遮」的經營策略,現時百業待興,想借錢的企業多的是,但銀行真正肯借錢的,卻是身體健康的一群;但退後一萬步,若果企業財政穩建,對借貸需求也自然沒那麼大,就算息口再低,總不會白白借些錢回來放空吧。這就是資金太多的矛盾,想借錢的銀行不想借,怕壞帳風險提高;不用借錢的卻走去Sell它借。這樣的供需錯配,註定資金也只能白白停泊在本港,並未對經濟帶來甚麼利好作用。
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身上也有出現。記得幾年前外資陰乾式流出香港,在亞洲尋據點時,很快就將目標放在新加坡嗎?那陣子,聽說光是在新加坡替客戶開離岸戶口,已經做到RM們手軟。部分從事私人銀行的朋友,更被公司將部分職員Relocate到新加坡,並預期這個Shift的趨勢是未來幾年的路向。結果呢?錢確是更多的泊在新加坡,但情況與香港現在相同,泊是泊了,但不見得頻繁做Trade,生意未有因此明顯變好。
朋友A是當年被轉移到新加坡的PB人之一,但事實上他要兩邊走,某些月份留在香港的日子,比留在新加坡時更多。「新加坡嘅優勢係佢法制健全,而且真係一個獨立國家,外資中資也好,都好安心將錢放喺新加坡,不過呢啲嘢係人都知,唔駛我講。」早前與A的聚會,有同行問起新加坡的工作情況,A如是說。「當然都真係有啲好處嘅,新加坡係咩都有得傾,簡單講任何機構想出任何新金融產品,只要夠膽講,新加坡真係會考慮,而且效率好高,通常一兩個月就會落實做。」對比香港又要諮詢又要開會,通常都外間熱情冷卻才去做 (例如SPAC),這個可算是可將香港按在地上摩擦的優勢。
「不過新加坡最大問題係,無客!都唔係無嘅,不過唔夠多囉!」不是說很多高淨值人士也將資金轉移到新加坡嗎?怎會不夠客?「唔係話無,但好多呢類High-Net-Worth,一早已經配置好,轉嚟新加坡純粹係將啲資產轉過嚟,唔見得有好多會突然衝過嚟買嘢,唔通真係日日同班有錢人做Pitching?」進取的香港RM,也真的會很頻繁地聯絡客戶做Pitching,否則No New Trade,收入也會少一截。新加坡的RM也見不得很被動,進擊的也為數不少,不過做Trade減少也是近兩年的跨地域問題,始終中港股市表現遜色,就算客人「畀面」和你做兩三單Trade,但最後都是輸多贏少,就未必會再有第四第五次。
「還有一個結構性問題,係新加坡始終地方不大,客戶除咗本土,肯定要踏足鄰近嘅馬來西亞及印尼。」新加坡和馬拉及印尼的關係密切,就如同香港與中國一樣,這不是很合理嗎?「問題係經過幾十年嘅發掘,呢兩個地方都無咩新客,對比之下,香港剩係食北水都有排食,你知唔知有幾多新加坡金融人,渴望可以去香港打工?係幾乎每個坐喺Trading Floor嘅人,每個pitch緊客嘅RM,都想嚟香港做嘢!」What?真的嗎?有無誇大?
「新加坡人好簡單,有錢有Trade邊度都願意去。香港都確實有唔少行有Front Office係來自新加坡,通常都係最Fit嘅先有機會嚟香港。」這確實是意想不到,畢竟香港不少人巴不得逃出香港,但「你睇我好,我睇你好」,他們反而渴望來港工作。「其實佢哋睇中嘅都係中國市場,新加坡人兩文三語平均水平高過香港,佢哋對自己嘅普通話同英文都好自信,知識水平亦唔差。」套入他們的思維,既然語言不是問題,香港人Sell到內地客,我們新加坡人怎會Sell不到?
「我大膽講句,呢個只係佢哋發夢,就算佢哋嚟香港,大陸客都唔會聽佢講嘢。」對,聽了一整夜,我終於開口了。A興致勃勃,倒也真的想問我為何會有此見解。「投行喺過去十幾年,請咗大量內地人,你知唔知點解?就係為咗要同聲同氣,由同鄉Sell返同鄉,為人民幣服務。」即是說,競爭的不是新加坡對香港,而是對內地。「只係文化差異已經好難打入圈子內,理性嘅客或者都真係會剖析吓啲Trading Idea得唔得,但內地人感性重於理性,你叫新加坡人如何打入圈子?」
對,投行內Serve內地客和老總的人,早已變成了內地人;連相對近距離同語景的香港RM,最終都敵不過內地人親自Serve來得殷勤。更遠距離的新加坡人想在中國「攞Trade」,只能說是來得更艱難吧。
羅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