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踏入2025年,有業界人士認為後市仍充滿挑戰性;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表示,明年樓市主要挑戰是新盤供過於求,及須考慮中美貿易戰升級風險、及利率前景未明朗等因素。他續指,樓價自2021年起續跌,並非單純周期性調整,雖然利率、經濟環境、供求周期等因素,可部分解釋樓價下跌的原因,但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轉變,正重塑市場基本面和資產價值。預計明年中小型住宅、豪宅樓價將跌約5%,租金則升最多5%。
2024年港府全面「撤辣」、金管局放寬最高按揭成數、利率開始下調,帶動今年首11個月住宅成交量按年增長22.2%,惟市場依然存在諸多未明朗因素,樓價仍進一步下跌6.8%。
曾煥平預計,到明年底,新盤庫存將回落至較為均衡的水平,惟截至9月,已落成項目未售單位數量,仍處2.07萬伙的歷史高位,發展商面臨高昂的融資成本,預計明年新盤價格將會續跌。展望明年,利率走勢恐怕不如預期般樂觀,參考過往數據,樓價在減息初期通常無法立即扭轉跌勢,往往要等到利率接近零時才回升。
土地供應方面,仲量聯行評估及諮詢部主管區建強表示,由於住宅銷售疲弱、及投資成本高昂,發展商投地意欲低迷,地價持續受壓;仲量聯行認為,政府可考慮在經濟低迷期間採取新措施,包括減少賣地附加條款,如要提供政府、機構及社區(GIC)設施、道路施工等要求;豁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設施、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GIC)、地面停車場等額外條款,計入最大可建樓面面積。
政府亦應取消要求發展商在竣工後,將若干樓面面積移交政府的條款。
與此同時,政府應考慮允許大型發展用地,可分期支付地價,因為面積較大的地皮發展期及回本期較長,或會降低發展商的投資意欲;同時將地皮拆細出售,可降低前期投資成本,從而提高更多發展商的投地興趣及中標機會。
由於市建局招標的重建項目,是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為精簡土地分配,政府應檢討市建局的自置居所津貼,並將評估基準由7年樓齡單位的價值調整至10年樓齡或以上單位的價值,以反映樓價下跌,同時可助降低收購成本及提升項目在低迷市道中的利潤,避免市區舊樓重建陷於困局,未能推進。
區補充,由於投資成本高昂且無利可圖,發展商對興建居屋單位的興趣持續下降。政府可考慮將居屋地皮重新規劃作公屋發展,以解決對公屋的迫切需求。
其他報道
ST. GEORGE'S MANSIONS 本月首宗成交 4房特色戶8600萬沽
【有片:睇樓手冊】PRINCE WESIDENCE 位處中產社區 享開揚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