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賈文清

【賈文清專欄】靠起樓能否穩民心?

經歷大型社會動盪後,政府不久便推出大規模的建屋計劃,致力令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居所,同時在經濟大展拳腳,把握商機,令香港從此繁榮穩定,其後香港亦和平度過了好一段時間。說的是港督麥理浩執政時期,穩定香港局勢後,更奠定其成為國際金融城市的基石。似曾相識,但當時的局勢也有許多相異之處。

就如近來駐港官員的取態,不斷將政策重心放在房屋,深信只要房屋問題處理好,政治問題會解決大半。早年史丹福政治科學學者發表過研究,有樓在手會改變一個人的政治期望,亦會更積極保障自己的投資利益,延伸開去的,是為了維持現狀,而更積極投票。國情不同,後半未必發生,但持有資產者不想大半生努力付諸流水,而傾向自利,大概是人之常情;但凡會動搖自己手上資產價值的改革,都可能會盡力避免。

戴卓爾夫人於80年代推行Right to Buy Scheme,協助大批市民上車,從而將他們改造成為擁戴政府的資產階層,從工黨轉投保守黨。有恆產則有恆心,麥理浩決意執行的十年建屋計劃,以至後來再推出居者有其屋,也被視為穩定了1967年後民心的大德政,備受中英雙方稱許。

當時麥理浩亦採納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方針,歡迎工商業在香港自由發展,恢復向外資行發牌、取消外幣存款利息預扣稅等,以符合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大勢,令香港逐步與國際接軌。另一面是美國躍升為世界龍頭後不久,總統尼克遜便與中國破冰,正式踏入中西蜜月期。縱使鄧小平曾向麥理浩透露收回香港之意,麥理浩亦有政治智慧,暫不向香港市民宣布鄧小平意向。由麥理浩時期到中英聯合聲明談判之間,明顯有宏觀環境讓香港造就黃金期。

上周出爐的施政報告,相信或多或少亦有參考麥理浩當時的方針,畢竟兩者都經歷動盪不久,而麥理浩則帶來奇跡般的成功。不過,其時宏觀條件是香港金融環境日益自由,外資的信心有增無減,中西雙方關係逐步改善,但又繼續互相揣度,至少大家都不想香港再次成為觸發點,故雙方對香港都小心翼翼,香港便得以求存,甚至發圍。能令外資與市民放心的,包括香港法律制度與廉政公署,其中廉記更以葛柏案樹立威信,紓發市民怨氣。

隨着中美局勢不穩,西方愈來愈不信任中國,在香港營商亦要時刻遷就主旋律。西方、外資、市民的信心不及當時,今日的施政報告所展示的宏圖,是否好得令大家從動盪中走出來,將重心放在經濟上,還是言之尚早。

賈文清

其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