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高盛發報告,回顧過去25年女性投身職場的趨勢,發現日本、歐盟情况最叫人驚喜,多了很多女性願意投入職場,例如千禧年以來日本勞動人口多了很多30餘歲與60餘歲的女性,兩組的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LFPR)20多年間升近20個百分點,遠比美國優勝。女性在職級亦見顯著成就,如歐洲約四成董事為女性,惟全球企業高層普遍仍由男性把持。高盛分析,要推動女性在職場大展拳腳,政策及教育是重要因素。
高盛於報告中表明,女性在勞動力的貢獻很大,例如意大利勞動力自1970年代擴張以來,很大部分是由女性支撐。回顧過去20至30年,女性LFPR在全球多國亦告上升,當中日本表現最突出,1991年至2022年間其女性LFPR共上升16個百分點,德國、法國、意大利女性LFPR亦上升約10個百分點,美國表現最弱,只增不足2個百分點(見圖1)。近年日本女性LFPR幾乎所有年齡層都比美國女性高,尤其25至29歲、60至64歲兩個組別,在2022年日本這兩組女性LFPR都比美國高出至少10個百分點。
高盛認為,日本與歐盟女性LFPR顯著上升,不少是由高齡女士推動。同樣以日本為例,2000年與2022年對比,60至64歲的女性LFPR提高了24個百分點,與30至34歲組別升幅一致。期內歐盟也是「六十後」女性積極工作,60至64歲女性LFPR於20多年間大增29個百分點,55至59歲更大增33個百分點。
與日本、歐盟相比,美國這串數據則弱得多,20多年間60至64歲女性LFPR僅增12個百分點,不少年齡組別更倒跌,如15至19歲女性LFPR大跌14個百分點,20至24歲、40至44歲、45至49歲則普遍跌2至4個百分點。
高盛分析,年長女性在日本、歐盟LPFR顯著增長,主因是便利家庭的福利及政策、保障員工的法例等出現。此外,歐盟現時多了女士接受高等教育,如2022年區內就有48%女士接受過高等教育,男士則只有37%,也令25至34歲的職業女性增加。
日本、歐盟、美國均屬已發展市場,而新興市場的女性LFPR就更弱,高盛舉例指出,印度近年經濟發展蓬勃,女性LFPR卻不升反跌。綜合2000至2022年間女性對男性的LFPR比例,在全球各地都顯著上升,已發展市場由約65%升至約85%,新興市場則由約53%升至約70%,意味全球女性20多年間積極投身職場,但新興市場增幅與比例仍遠不及已發展市場。
報告亦提出,即使有不少女性打工,但本身也有更多女性從事兼職,意味她們勞動貢獻偏少,其中原因可能是性別薪金有差異,兼職酬金亦較低。
雖然多了女性投身職場,卻不一定等於女士遍佈所有職級。高盛提出最高級管理層仍明顯缺乏女性,愈高層就愈少女性(見圖2)。綜合美國標普500指數、歐洲STOXX 600指數、日本東證指數的成分股企業數據,三地女性員工比例約三成至四成,歐、美女性董事亦達三成,日本則只有13%。要做到財務總監、行政總裁的女性就更少,歐、美女性財務總監不足兩成,女性行政總裁不足一成,日本女性財務總監及行政總裁則更少,只有1%至2%。
高盛大讚歐洲女性董事比例「無疑是項成功」,STOXX歐洲600指數企業平均女性董事佔近四成,原因有挪威、法國、德國等企業拉高比例,也有ESG、傳媒關注等因素推動,又指出美國標普500指數企業女性行政總裁人數於過去5年急增一倍。惟該行憂慮,美國、日本、新興市場等地女性董事偏少,容易受孤立。
日本政府亦有為此行動,厚生勞動省於上月公布,鼓勵大型上市企業明年內至少有一名女性管理層,2030年內女性管理層至少達三成,政府甚至考慮強制規模達僱員300人以上的企業定期公布女性經理人數比例。
行業不同,女性員工增長亦有明顯差異。在歐盟和美國,自2008年以來,眾多行業中以建造業的女性員工比例升幅最大,兩地均累計上升了約2個百分點。不過,資訊科技業和金融業則呈反方向,期內歐盟金融業女性員工比例跌約1個百分點,資訊科技業跌約4個百分點,美國金融業女性員工比例較2008年時跌近4個百分點,資訊科技業跌逾2個百分點(見圖3)。
高盛認為,有些行業有一半員工為女性,如健康護理業、消費業、金融業等,但總體各行各業管理層的女性比例偏低。
傳統女性角色是以生兒育女為主,外界不少人認為愈多女性打工,照料兒童就更困難,進而壓低生育率。高盛引用德國近50年數據反駁,德國生育率長期低於2,國內女性LFPR則穩步增長,由四成水平升至七成水平,走勢與生育率不太一致。
報告認為,若一地的政策更廣泛地鼓勵女性投身職場,改善教育普及,增加資助小型企業,推出更多公共政策幫補育兒開支,則有望推動更深且廣的改變。人工智能普及對不同工種會有不同影響,高盛經濟師預測,人工智能最能幫到的,會是以女性為主的工作,例如需要見面交流、專業照料的工作都由女性主導,人工智能不輕易取代,反而可令這些工作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