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為紓緩本港人力短缺問題,推出各類人才入境計劃,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今年上半年到港數目和累計獲批數目,均是各計劃中最多。不過,勞工及福利局調查顯示,經高才通來港超過6個月的人才僅五成已就業。為了充分利用人才資源,香港總商會總裁楊偉添於本報訪問時認為,政府政策上應建立一個雙向的溝通平台方便各界,除來港人才易於尋找工作,在不違反私隱下,亦讓商界知道人才庫中有什麼選擇。
據立法會討論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經高才通到港的人才數目達到2.14萬名,而由2022年底至今年6月底止,高才通申請數目8.94萬名中有7.08萬名獲批。然而,勞福局去年向透過高才通簽證來港超過6個月的人才做調查,發現只有54%的到港人才成功就業,主要投身金融 、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行業。「高才優才來港後仍要自己找工作,他們只不過在基本入閘上取得身分,對香港不太認識;另一方面,應聘公司對他們也不認識,或者不知道在哪裏找到這些優才專才。」楊偉添續說,「高才來港時是否想在傳統行業發展?現在香港說要新經濟新方向,以科技為『主打』……這些專才在哪方面較強?」因此,他認為在顧及私隱的前提下,設立雙向的資訊平台能精準地配對高才專業與行業需求,將有助高才通計劃取得更好成果。
目前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設有線上平台,為來港人才提供就業、住房、教育、醫療衛生、銀行、保險、稅務及交通等建議和資訊。當中會向來港人才展示招聘崗位,對商界而言,則需待他們主動申請。
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令不少行業面對勞工不足的問題,政府便推出輸入勞工計劃。楊偉添指出,電商貿易令零售生態圈有所改變,未必要那麼多人手,但餐飲業就一定要。不過,他認為該計劃屬短期措施,主要讓企業有時間透過科技轉型,加強營運效率。以餐飲為例,企業可利用科技自動安排座位、在繁忙時段更有效地調配人手,並分析客戶偏好,準確購買食材等,「如果你不做數碼化,再怎樣說去升級如人工智能(AI),你沒有走出第一步,就走不到第二步」。
對於外勞輸入會否壓低工資,他說計劃要求僱主先在本地招聘4星期,請不到人才輸入外勞,以及外勞薪酬不得低於本地工人每月工資中位數,「你說那些奸商先壓低本地人工,那外勞就會低一點,但我覺得香港工人不會容許奸商這樣做,因香港勞工法可保障我們的勞工」。
另外,企業需投資作數碼轉型,惟多數中小企面對現金周轉困難(見圖),或導致其延遲數碼轉型的計劃。楊坦言這是不易解決的問題,故政府推出約70個資助計劃去協助中小企的發展,但他認為除了中小企自身花時間尋找合適計劃外,政府亦有責任簡化申請流程和加強推廣,因中小企未必有充足資源處理。「有時眼花撩亂,你不知道申請哪個最適合,所以政府可能要多做一點工夫,如何令各行業清楚知道他需要甚麼資金時,按哪一個按鈕,用最短最快的時間取得政府的資助。」
■有片睇,如欲了解楊偉添專訪更多內容,可登入明報財經網:mpfin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