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羅仕揚專欄】最後的信仰

    大型科技股股價「腰斬」,見證過去年監管風暴的缸友,相信已不陌生,像阿里(9988)、快手(1024)等,股價由高位豈止跌了一半,甚至打了個三折兩折;不過這些股份的跌浪通常都是有過程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累積而來的跌幅,就算個別交易日跌得多急,一日跌一成以上已屬罕見,所以像商湯(0020)般,一隻逾千億市值的股份,可以將五成跌幅「一日跌晒」,實屬港股奇觀。

    以研發人臉識別技術馳名的商湯,突然跳崖式崩盤,雖然並非毫無先兆,例如CCASS資料顯示過去一個月已有不少股東「搬貨」,但即使是股份解禁,也沒有人想像過會是「一日跌五成」般的跌勢。記得此股上市初期,由於被美帝制裁,部分股評人或為「表忠」,漠視股份「質地」而單方面唱好,更有人豪言「20號仔長線可見20蚊」(通過Google大神應該不難找到相關評論)。驀然回首,「明明廿蚊,轉眼變成兩蚊」,也不知怎去處理股票戶口內的「滿江紅」。

    股份解禁不是新鮮事,每逢有上市不久的大型科技股面臨股東禁售期結束,市場總會特別緊張。記得3年前小米(1810)禁售期結束,由於當時市場經驗少,股價在解禁前後累跌約兩成;後來累積經驗了,到美團(3690)解禁時,雖然有不少資金以為跌浪會再現,當時更見有大手資金率先流入淡倉,但結果呢?預期的急跌並沒重演,縱然最終股價亦由高位調整不少,卻主要由監管相關故事所造成,與解禁並無太大關連。如果說幾乎由解禁而引起的股價急跌,繼當年的小米後,應該以此次商湯的傷害最嚴重。

    由初創變成獨角獸,總需要有投資者願意在意念形成初期「課金」,才有機會將創意付諸實行。原始投資者的風險,就是意念若果失敗,所有投資將化為烏有,而吸引他們去冒險的,就是若意念成功,將有可能獲得幾百甚至幾千倍的回報,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押中一間,隨時已可抵消投資一百間的成本,這是為何這麼多天使投資者願意參加賭局的原因。極多初創在成立初期,為了集資,以極低成本將股權售予這些原始股東,後來初創成功了,原始股東當然急於套現;還有創業初期,公司未必有足夠資金出糧,於是又可能以股權,作為支付員工薪金花紅的方式,員工既講心也要講金,上市禁售期一過,也實在很難阻止原始股、員工股的持有人,奉行 ”Cash is King” 原則爭先恐後地沽貨。

    大額持股要「掟」出市場,總沒可能直接在場內沽貨,否則越沽越低,受累的最終也是持股者,正如騰訊(0700)的南非股東要沽貨,除了每隔幾年大手配售外,也會懂得先與公司溝通,承諾每天只沽出相當於每日成交量若干百分比的股數,以免「擲死」股價。商湯的問題是,最初上市其實也只是拿了5%的股權出來招股,當中還有大部分由基礎投資者認購,流通量本身已「乾」得很。大額股份突然推出市場,卻沒想過要理順沽壓,公司管理層若非高估了股份的公眾受歡迎程度,就是低估了大額沽壓產生的影響。

    內地不少大型企業,近年也喜歡將人力資源部門外判,一來是節省成本,不用額外「養」多一組HR員工;二來別人專業化管理,由請人、合約、出糧派花紅管理、醫療福利,連供社保也一併處理,省卻管理層不少煩心事。隨著不少科技股逐步發展成具規模的企業,如何處理員工股解禁後的沽壓,也成為這些HR外判公司管理的範疇,更聽聞有外判商在旗下自組證券公司,專營負責處理沽售員工股的事宜。聞說美團當年員工股解禁,就是通過這類操作,慢慢等待市場消化沽盤,以免形成負面衝擊。

    至於大股東要沽貨,除了像騰訊南非股東般每日「就住嚟沽」,還可以像軟銀對待阿里(9988)般,未必一定要硬橋硬馬直接沽貨,而是通過投行專家設計一些衍生工具,再利用這些存放在金融機構內的持股進行對沖或抵押,錢一樣可以到手,但表面上的持股未必有變。類似情況在ATMX等大型科技股的股東身上也有出現,像美團創辦人不時在申報上有些小額股份的減持,大概也可以看到這類操作的手影。總之,辦法總比困難多,若手持的並非是市場覺得價值不大的股份,通過大額直接在場內沽貨來套現,肯定是下下策。

    所以,出現商湯變「傷劏」、重傷過後還要被劏的慘劇,最大責任並非解禁股的股東,畢竟拿錢走人並沒有錯,而是管理層及旗下的投資者關係團隊,解禁前除了管理層表明自願延長禁售期外,有否與上市前股東先作交流,討論如何有序減持?有否建議過他們在場外配售,而非直接在場內沽貨?如果股東堅持沽貨,會否考慮同時宣布回購,就像騰訊處理南非股東沽貨一樣?當然,資金多寡或限制回購的可能;但事實會否是,管理層早已作溝通,而且明知一定會「掟貨」,所以才衝出來表明管理層不沽來穩定信心?不過顯然市場最後相信的,是錢,而不是任何承諾。

     幾乎任何價錢沽貨也可大幅度獲利,是初創股東可以「合埋雙眼咩價都沽」的原因,想當初他們是相信創業者的想法才去投資,路只行到一半,最後的信仰原來只得錢。「抬頭尚有天空,敲不碎?」想當初被譽為香港科創第一股,到今天這些載譽已消失得無影無踪。「痛恨無能為力,也沒有不對」,看著大股東們廝殺,坐蟹貨的小股東又可做些甚麼?「信未來,死不去?」或許現在趁跌撈貨的好友,說不定可賺回一兩成的彈幅,但對於IPO持股至今、又或崩盤前持貨的老散,再討論是否死不去已無意義,重點只剩下,還死剩多少。

羅仕揚

其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