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來有兩套制度引來不少討論聲音,除了官方提到坊間流傳一些對聯匯制度的傳言,民間也有對演唱會飛實名制的一些微言。又或者說,前者是對四十年聯匯設計稍欠信心,後者則對十四日舞台設計略為擔心。
不幸地,執筆時就發生Mirror可能是紅館甚至本港演唱會史上最嚴重意外!事發以至是事後當然眾說紛紜,有說行內的幾個工程承包商竟然都不中標,換上內部員工兼任甚至內地背景公司,另有說高層委派親戚朋友掛pass扮工睇show,即是肥水不留別人田,籌備時任用外行人利益分配。
這類網上瘋傳的cap圖訊息不能盡信。有熟悉電視圈運作的影視製作的消息人士則透露,根本由之前九展開演唱會,或者是viutv台慶之類production,都已經知道一班幕後對舞台有多專業,「搭又唔識搭、影又唔識影,要大頭時就飛咗」⋯,「係班盲粉盲撐,間公司先有恃無恐,根本就係富士康」。
過度商品化天團、提前消費粉絲購買力所帶來的後果必然會出現,除非你天才如美斯,人又在以前(而非現在的幾乎資不抵債、若是上市公司或因而不可派息)的巴塞,便可以場場十萬球迷入場、億萬觀眾齊看直播,否則,拆件但又綑綁式銷售,光纖寬頻有如供樓呼吸plan,直播APP又只可用Nothing或三星的非CSL官方主推手機,收成期結果可能好難順利收成。
至於未出意外前,演唱會實名制可能或許真的有效,其實都是值博率問題,可能讀者也會發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手上仍會有零星「單丁飛」,又或者是某些從相關公司及內部流轉出來的「團體飛」。在欠缺紅館外、黃牛在的黑市售票機制,不排除仍會出現市場失衡甚至失效的情況,需求堵塞但供應鏈滯後。而娛樂新聞聲勢上是有些許落差,起碼就少了演唱會飛「呎價」創亞洲新高。也代表Mirror首階段收成期已過!
面對Mirror出事有如鏡中鏡,本欄重申,距離主腦人物魯生被sideline後全面復出之日應不遠矣,假若其真的曾經被埋藏的話。要處理這些最近坊間流傳一些對Mirror的微言,便要有人帶領Mirror重拾正軌,在event-driven後股價健康調整,再進入新的上升周期。
事已至此,Mirror、魯生以至電盈媒體管理層都要想清楚前路,包括如何用人,否則天團跌下娛樂神壇,本地流行音樂文化沒落,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至於聯匯,to be fair,金管局也有責任穩定金融市場,亦要提供足夠信心及透明度,以免大眾被傳言誤導,以正視聽,所以才要「藉此機會與外界重溫一下聯匯制度的要點」。例如「澄清」由於銀行體系總結餘持續下降、內地地產發展商的問題等,會令聯匯制度崩潰。
明知不會對聯匯制度的運作構成影響,但金管局仍如此緊張,其中一個出發點,可能是要強調人民幣互換協議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持續發展,與聯匯制度無關。事實也的確如此。
聯匯實施近四十年以來,一直行之有效,經歷過多次經濟及利息周期,意味this time is no difference,只是新聞放大或形象化了資金撤離的影響。但市場歸市場,港美息口快速上升勢成定局,走資套息多快好省- 大和估計以現時速度計,至8月底,銀行體系結餘或跌至等於零,又提醒投資者要為資金持續流出做好準備。
換言之,要小心息口一旦扯高對大多數資產的影響,尤其房地產行業與企業貸款。正所謂華南投資等如零(華南城債券投資者維權),碧桂園新近批股也只為自我買債。「內地房地产开始模式转换,房价只升不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微信上的消息靈通人士分析,而兩地高度互聯互相,港人有所憂慮也是正常。
話說回來,以筆者近來觀察,不少財經分析員或所謂KOL,都不約而同重提聯匯之「不可能倒」,甚至任總、財爺都似突然歸隊力撐,不知者以為有人從IFC帶風向,指聯匯受衝擊乃偽命題,本欄不贅。
金融民智已經開啟但缺乏出路,何不提出聯匯重鈎而非脫鈎。關鍵是人民幣根本未具備被peg的條件,復加疫情後內地經濟要靠有形之手去提高赤字率紅線才有望軟著陸。而美元,即使是言之鑿鑿的伏爾克時刻最終到來,雙底衰退的預測成真,似乎港元未來仍要「硬食」。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