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重複抽新股營造熱捧假象 誘散戶落疊

【明報專訊】近期新股市場回暖,疑有內地投資者在港以不同身分證明文件,在不同證券行抽熱門新股,而未被識別為重複認購。有市場人士指出,早前新股市場淡靜時,有投資者反其道而行,懷疑刻意重複認購,利用重複帳戶大手「入飛」,營造超高倍數認購的假象,吸引其他散戶入市,然後再藉機制對重複認購的篩選被取消資格而毋須接貨。

有券商曾將相關客戶列黑名單

早前市場便傳聞一隻上市首日即急跌的新股,招股初期反應麻麻,但其後突然有多條「頂頭槌」(公開發售部分最高認購額)大飛湧現,部分散戶見有多名大戶認購,抱「搭順風車」心態加入認購行列。但「頂頭槌」飛根本不是真正想認購,而是在多家證券行重複申請,最後被取消,但已成功令散戶「落疊」。有券商透露發現相關情况後,當時已將重複認購的客戶列入「黑名單」 。

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亦有聽聞,指港交所(0388)新股電子平台FINI下,部分券商借孖展不收按金,因券商只須預繳公開招股中可獲配發最高股數的金額,毋須為超額認購金額鎖定全數資金,故可承接大量孖展,形成有很多「頂頭槌」大飛,以及「超購王」屢現。不過,上市後股價表現與認購反應未必成正比。

不過,有熟悉新股市場人士指出,近期市况轉好,已較少相關情况;而且證監會近期監察亦很嚴格。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早前指出,就先前新股首次公開招股(IPO)時,於公開發售部分錄數千倍超額認購,惟相隔一段時候即「破發」情况,證監會正審視8家券商,檢視券商新股融資政策穩妥性、券商是否做好審查客戶償還能力的工序,以及設定合適的貸款限額,以避免過度融資。她續指出,現時新股超額認購「含金量」不如以往,籲投資者不要認為高倍數超購新股「一定會升」,並要留意新股的實際需求,是否如超額認購倍數所示相稱。

投行:現制度稍欠彈性

另外,FINI推出雖加快上市時間,但有投行指出,招股期間,證監會不時會因應監管需要,要求提供大手認購等資料,保薦人以往較易處理,但現時制度稍欠彈性,需按每一步驟進行,難中途剔出某些認購。

他們又指出,FINI透明度有改善空間。FINI現時的配發結果公告,未如以往般披露重複申請宗數。新制下亦未能在招股期間知悉申請數目,要待配發結果公告後才知悉申請數目,而這些資訊發行人及保薦人等是想在招股期間知悉。

股票名稱現價升跌$升跌%
0322 康師傅控股13.000.443.50
1810 小米集團-W45.901.353.03
1109 華潤置地26.300.451.74
0960 龍湖集團10.160.161.60
1997 九龍倉置業19.480.301.56
更新時間:2025-04-03 16:08
股票名稱現價升跌$升跌%
2313 申洲國際53.10-8.75-14.15
0669 創科實業82.20-11.60-12.37
0285 比亞迪電子37.10-3.55-8.73
6690 海爾智家22.90-2.00-8.03
0992 聯想集團9.83-0.83-7.79
更新時間:2025-04-03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