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久利生

【久利生專欄】壓倒商界的抗疫通行證

面對第五波新冠疫情的嚴峻考驗,據說是要盡快穩控疫情壓倒一切。大灣仔上中下環港漂微信上盡是「在港中资为东方之珠保驾护航」、「互联网巨头基本上都宣布捐款驰援香港」等,簡直是延續發揚了奧運會的競技精神。

當然冬奧是頭等大事,等待個等,於是愈接近賽事結束,北京為香港疫情亦愈快定調,本地政商界反應亦愈迫切,也愈多口號式的樣板戲,先捐錢等「官宣」再加碼配合,出錢多於出力,獻地大過獻計。

眾志成城,死人還是要先感激奠基,為的是四五架挖泥車平排架條紅底白字Banner的儀式感。莫非還要開設捐款辦,直接under審計署,衡捐量值,反正地方議會真空而立法機關充斥著空投雪糕車的低智,為官者又叫市民靜一靜。

Don’t look up,忽發奇想,之前有人提出為建明日大嶼,港人大可一人一股集資。筆者反建議,趁著早排上市公司興玩回購,近月金融市場又講先買後付,不如就來個「先付後賣」,預早買斷港人本身應有的真正選擇,全民檢測電子消費券呀、第三四五六七針優惠呀什麼都可以。

港商早年返大陸做生意,礙於要盡快準確認識國情,多聘用些所謂中間人、「國事顧問」;現在隨著國家檢測車入城,今後就可能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要識「畀反應」,參與國家抗疫運動,全年業績後寫年報又要當成是ESG加多兩段。

雖然抗疫善事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政治響應也最好能夠有多有少,否則便可大可小。或許眼見本地中資民企紛紛搶先救災,本地巨賈代表亦「心甘後人」,讓領導先行。其實抗疫跟投資做刁一樣,出手也很講求timing的,手感卻可以很不同。

例如李澤楷,富衛雖未上市,但當然仍可落力抗疫,講到明「作為愛國愛港力量,香港商界責無旁貸」,所以盈拓將總動員為市民健康和社會穩定出力,三千條熱線以外,是MIRROR拍片心靈義診,鼓勵市民居家抗疫,又為旗下DrGo遙距問診的患者補貼診金(抄PayPayEgg嘅)。

其他同樣出心出力的,先有新世界集團送贈十多部暖爐,讓戶外病人可以在寒風下取暖,並升級至配對酒店房同會展。再來李嘉誠基金會支援私家醫院接收公立醫院非新冠病毒的患者,首階段捐3000萬港元(其後再加碼1000萬元)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既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便沒什麼可以說的,八仙過海,各施各法,筆者亦不以為然。但有人的地方便會有比較,何況是富人,一眾本地KOL當然又自發公開唱好,亦有人主動帶風向,讓病人圍爐的做法夠人性化又貼地,折現資助私院的的主意也夠高明,總之成件事就很谷愛凌 - 食兩家茶禮又要取得平衡?

惡疫無情,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探討全球空置寫字樓的真正成本,投資者紛紛坐艇,疫情下經濟轉差,全球CBD的寫字樓空置率大升,曼克頓、倫敦城、丸之內(內文讀多幾段至提到劏租盛行的香港,租金2020年跌17%,2021年再跌7%)。經人有所不知的是,雖然有測量行指本港甲級寫字樓丟空率,去年已達近雙位數,卻仍無阻中區核心商廈的計劃。

中環之前便傳出有新建商廈打算將全幢改裝,並出租成專科醫療中心,作私家醫院式運作,更邀請前食衛局長高永文及前醫管局代理總監劉少懷助陣,令皇后大道沿路除了中建、萬邦行及萬年(加上港怡在泛海)等大廈外,又會多一座醫院級商廈。

其後有報道指,身兼香港創新醫療學會會長的劉醫生曾指,將聯同其他醫護團體已成功申辦接種中心,應該是指另一本地健康醫療集團的接種站。這些強檢谷針的很多商業聯網,或許也加深了網上輿論所講私家醫院「針可照打、病就唔收」的先入為主印象。

當然穩控疫情壓倒一切,正如何影響內地社會及民營市場,或更加值得我們學習。防疫結合共富思想形成了另類乘數效應,所謂「三次分配」的政策加速落地,最新並體現於近日要引導外賣等互聯網平台企業,進一步下調餐飲商戶服務費,降低相關企業經營成本。

這亦印證本欄去年指出,「新冠疫情對產業結構有非對稱衝擊,⋯。低收入群體影響更明顯,並且恢復得較慢,導致共同富裕更加迫切。」結果是冬奧一過,國企提速降費式計劃經濟指令劍指民企,可能是中低階層就業出問題,微收入變零收入,連累實際失業數字或凍過冬奧大雪台。

就這樣,騰訊、阿里、京東、小米對本港的千萬計抗疫捐款,變得微不足道,無人留意,可以全部write-off,事關「万亿美团突然闪崩不到一小时,2000亿港元市值挥发」又轉載到微信,所謂穩控疫情壓倒一切,原來也包括美團及一眾平台概念股的股價。

久利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其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