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聯儲局為首的環球央行去年第2季以來大幅加息遏抑通脹,疊加各國央行紛紛出手縮減早前不斷擴大的資產負債表回歸正常化。環球央行「縮表」,直接令流入市場的資金明顯減少。在高息環境下,過往以近零息借日圓甚至美元購買風險資產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變得不太可行,長線外資機構投資者減倉的同時,港股短炒資金亦因而大減。再加上香港市場在兩年前大幅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三成,相信都是外資尤其短炒資金減少的關鍵。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便顯示,券商坐盤交易及採用高頻交易策略的量化基金在港股成交佔比,已由2020年的6.5%減半至3.2%。大摩指香港加徵股票印花稅後,導致使用高頻交易策略的量化基金結束運作。餘下在港股市場參與的量化基金,主要使用低頻交易策略或指數增益策略。
研究機構Yardeni Research綜合聯儲局、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及中國人行等4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顯示已由2022年初高峰時約32萬億美元,縮減至今年8月份時不足27萬億美元(見圖),累計減少5萬億美元。適逢加息周期,全球經濟增長受壓下,致全球流入股市的資金量大減,港股市場難免受到影響。美息在過去不足一年半的加息周期中累計上調5.25厘,在高息環境下,亦影響到對冲基金入市的成本大升,為其提供槓桿融資的主要經紀借貸較前審慎。
其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