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豪言壯語】中國離能源獨立有多遠?

近期公布的幾項數據,暴露了中國在能源上與「自給自足」愈行愈遠,在當前無論從貿易、製造業、高新科技或互聯網等領域都在與美國較量的關鍵時刻,單是能源這一項,已遠遠落後於美國。

上周,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在公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原油產量1.89億噸,按年下跌1.3%,連跌第三年。與此同時,2018年原油進口量4.6億噸,按年增加一成,不但增速加快,原油對外依存度更達到70%───全國所需的原油,有70%是需要靠進口。

在天然氣方面,全年進口天然氣9039萬噸,按年增加32%,進口量是歷史新高。

這些數據顯示了中國遠遠未能做到能源獨立,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近日發文,重提習近平上台後對建立原油儲備的重視,強調要「把握國際油價變動的規律」,建設好戰略石油儲備。

其實中國自90年代已經開始被能源獨立的問題而困擾。東北大慶油田在90年代產量開始走下坡。1993年,中國從石油淨出口國變為淨進口國。與此同時,美國自90年代開始大力開採頁岩油。至2018年,美國的原油產量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多。美國的出口能源亦愈來愈多,在去年10月,美國在能源上達到了貿易盈餘。

中國為時未晚,其實有3項措施可以盡快去做。第一亦是最重要的是,正如前述,加快建立原油儲備。中國在前年完成建設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但當年儲備原油僅3773萬噸,相當於10多天的原油進口量,遠低於90天的標準。

第二是建立天然氣儲備,中石油從中亞輸入的天然氣是全國天然氣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連年進口氣都錄得虧損令此上市公司叫苦連天,一方面政策要支持國內加大用氣,另一方面與哈薩克斯坦協定的進口價,令它們注定要蝕本。近年中海油已加快建設海上LNG接收站,但最多只能分散進口風險,更重要的還是加大自身產量。

近年國際石油公司已達成共識,首先是認為天然氣將取代傳統石油,許多歐美巨企都把策略向天然氣傾斜。殼牌、道達爾及雪佛龍都矢志要在未來把天然氣佔比提升至一半以上。埃克森美孚和英國石油更連番出擊,收購多個非洲天然氣區塊。

但除了天然氣外,這批國際石油公司的一個舉措亦可以作為中國油企的參考,就是轉型。近年,它們愈來愈加多對風電、太陽能及地熱等新能源項目的投資。除非全面收購,但已顯示了它們要轟轉型成綜合能源企業的目標。

中國的三大油公司當中,僅中石化最為積極探索不同能源領域,中石油取態審慎,中海油雖然最先發展新能源,卻在2014年把新能源公司撤銷。即使在傳統的油氣領域,所作的併購仍然遠少於海外油企。

要怎麼達到國家的戰略要求,正是三大油企苦惱之處,或許今年我們能看見,它們把握油價下跌的時機,加快物色可以收購的對象。

文濤

其他報道:

【港股收市】港股飊448點 全日高位收市 全周累升478點

【海航賣地】傳海航計劃出售最後一幅啟德地

【首期借畀你】海通國際助員工上車!合資格者獲200萬免息貸款

【最危險敵人】索羅斯:習近平是自由社會最危險對手 促美制裁華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