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李曉佳:私有化I.T 沈嘉偉棄港第一步?

碩果僅存的本地零售股再度變天,曾經的「潮牌」代表I.T(0999),大股東沈嘉偉上周末聯同私募基金CVC Capital提出私有化;CVC顯然無寶不落,將I.T業務重新拆骨,只取在美日等市場猶如「金蛋」的「猿人(A Bathing Ape)」系列品牌。交易令筆者關注,過去年半I.T已累蝕近11億元,其中作為拆骨後殘餘業務的香港生意更是重災區,加上I.T因沈嘉偉「撐警」捲入爭議,未來在沈嘉偉收歸己有後似乎難以重振,私有化,最終結果會否是沈嘉偉選擇放棄香港的第一步?

I.T在2000年初曾經是香港潮牌代名詞,惟沈嘉偉作為創辦人,近年幾乎是唯一的明智決定,是2011年以不足2200萬元(現在買一所豪宅也不夠)的價錢,向日本設計師長尾智明收購瀕臨絕境的「猿人」品牌母企Nowhere的九成股權。

品牌貪多務得 淪舊式百貨店

沈嘉偉這場「猿人反擊戰」打得漂亮,不單大舉擴充品牌副線,增加走年輕化的副線AAPE等,品牌在中、港、日、美都大受歡迎;單計2019財年,集團淨虧損約7.46億元,同期「猿人」品牌的經營溢利卻高達4.83億元。

不過,同樣數據亦反映I.T其他業務的不濟,不斷新引入或代理國際潮牌,像2018年以逾4億元收購瑞典品牌Acne Studios 10.9%股權,聯乘多個餐飲品牌於分店內開設餐廳,藉此增加人流。惟事實上策略顯然未見成效,只要問問身邊人(尤其理應是target customer的年輕人)有多久沒逛過I.T的店舖,路過時又是否滿目「減價」、「折扣」的字眼。貪多務得的品牌策略,令I.T逐漸沉淪為舊式百貨店般,雲集一眾貴價、知名度不高的各國品牌,卻毫無焦點,墮落在追求「平、靚、正」及網購的熱潮中。

今次的私有化,沈嘉偉似乎也有反思生意的方向,筆者認為,沈嘉偉在整宗私有化中得益不多,除了不用花費分文外,實際上約4億元的股息,以及「猿人」品牌半數股權都要轉讓予CVC,只取回以香港為主、猶如「雞肋」的品牌生意。

但如從另一方面看,可能反映沈嘉偉希望將賭注押在「猿人」身上,透過與CVC合作全力做好這個品牌,日後再藉機上市集資或套現。

不過,在失去上市平台、剝離「猿人」品牌後,I.T餘下香港業務卻相當堪虞。看看過去十幾年的I.T年報,香港分店由高峰期近300間,縮至最近公布的189間,同期內地倍增至537間,日、美亦加速擴張,可見沈嘉偉的焦點似乎已不在香港。最後沈嘉偉是在獨資經營下拯救香港I.T ,抑或徹底將部分業務結束止血,相信很快有分曉。

[李曉佳 財經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