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專欄】山寺桃花始盛開

慈山寺桃花盛放,恰逢現時香港兼受疫情、政治、經濟重擊,慈山寺便恍如世外桃源。有花看固然賞心悅目,而官方留下的詩句,饒有深意,更值得咀嚼。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原詩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同樣是寫佛寺。唐人寫詩貴在無痕,表面寫景,其中寫意,所謂山寺,不只是建築,而是指空門、佛門。

芳菲是群花芳香,為何要將山寺裏的桃花將一般花隔開描述?除了山勢使寺中桃花遲開,桃花亦指有別於凡間的智慧,亦如慈山寺與李嘉誠基金會FB不斷用hasgtag強調的「般若之慧」,即亦無漏、完美的智慧。

之所以要用般若去區分俗世的智慧,是因為俗世的智慧通常在於教你如何待人處事,然後得到俗世的好處,但般若智慧則在於洞破世情,明白事物之生滅,亦不過心中妄作。花會開,花會落,現代人未必對花開花落而悲苦,因明白此中不過是循環,花落後自會花開。然而唐代詩人的確會為花落而憂傷,是因為對花開太執迷,患得患失,失去時自然痛苦。同一件事,可渾然有不同看法與感受,為花落傷心,不是必然。若然不執迷於表象,任由造化自然,便不會痛苦,同時亦可做更好的決定。

人間在於「有」的層面,是為了追求各種事物,而事物終究不過是概念。佛學是在「無/空」的層面,明白一切只是概念,只由因緣造化而成,客觀大環境影響甚多,個人努力亦可創造善緣,但不要執迷於一切事物常在,因為一切現象都在流動,只是暫有。

人間芳菲四月盡,是因為人間表面凋謝了,難以挽回,但佛門的「般若之慧」反而盛開。皆因人受盡痛苦,才會思考無常之理。一個人在俗世太成功,只會加深妄見,認為眼前的富貴黃金屋都是永恆,可能他一生都享盡榮華,但卻無緣遁入空門。受煩惱纏擾,才是種植蓮花的泥土,最清淨的東西,是出生於污垢之中,此亦佛門想讓眾生明白之事。

明白事物不是常在,人心更灑脫,反而可更有效地利益眾生,因沒有名利做包袱,人亦活得更開心。李嘉誠曾於慈山寺說,希望大家以出世的心,為入世做事。

若然大家有緣入寺賞花,不妨咀嚼深意,若然只能隔屏看相,亦寄望大家有所得着。    

賈文清

其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