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專欄】《鬼滅》為日本動漫開財路

《鬼滅之刃》風靡全球,甚至數月前最後一期漫畫發售當日,地區以至全國的電視新聞亦有報道,為國內動漫業界一洗頹風。日本的產品從來優秀,單計流行文化產品已經一枝獨秀,為何動漫業界的收入仍拾級而下?問題主要在於忽視海外市場。而今次《鬼滅之刃》也展示了日本向海外進發之潛力。

《金融時報》大致寫了SONY與《鬼滅之刃》的故事,近年SONY亦先後收購了美國的動漫發行商Funimation與Crunchyroll,以及入股中國的Bilibili,已充份反映SONY的海外策略。

日本戰後雖然創造經濟奇跡,但主要先靠韓戰養肥,再向全球出口黑白家電、汽車,勝在比歐洲貨價廉物美。而現時論廉價工業,不會及得上中國,若論電子、歌影視,又有韓國從後趕上,以日常電子產品計,Samsung早已比SONY流行。要做金融,亦不會夠新加坡國際。餘下只有日本才能做到的,大概有食品、傳統文化產品、動漫。

然而前兩者其實很多時候靠流行文化產品、軟實力帶動,如韓國K-pop興起後,亞洲到歐洲都有不少年輕人爭相學韓文、食泡菜。日本勢力自經濟爆破後家道中落,適逢亞洲其他小龍趕上,日本的定位便一直未有方向。而SONY重新審視海外策略,反映的不只是個別公司,而是整個業界的盲點。

日本動漫在全球影響力甚大,到今日《寵物小精靈》、《龍珠》等仍享極高地位。以BANDAI為例,專門為熱門動漫出產副產品,包括遊戲、模型,甚至網絡發行權等,同時持有好幾個家傳戶曉的動漫版權,如《龍珠》、《狐忍》、《海賊王》、高達系列等。筆者在倫敦居住時,眼見即使貨品售價比香港高至少兩三成,市內的動漫店長期人頭湧湧。然而BANDAI的全球營業額中,海外竟只佔約兩成,明顯海外供應未能追上需求。

日本的動漫業界一直陷入低迷,如據《PR TIMES》指,2019年國內動畫製作市場規模為2427.5億日圓,按年僅微升0.5%,升幅是過去11年來最低。據全國出版協會官方數據,同年出版市場按年僅增0.2%至1.5萬億日圓。兩項數據反映另一情況,就是日本動漫的電子化緩慢,如2019年日本網上動畫市場首次超越動畫影帶市場,同期書籍、雜誌出版市場按年跌4.3%(2020年跌1%),電子出版市場則升23.9%(2020年升28%,電子佔有率升4.4個百分點至24.3%)。現實是日本人仍習慣到TSUTAYA租借影帶、或到漫畫Café煲書,變相電子市場未能壯大。

忽視海外市場、未能及時電子化,看似兩個問題,但出路是同一條,做好電子化,便會有助打入海外市場。日本輿論往往歸咎於翻版,不論是國內外的翻版網站,然而到了網絡時代,慣了Netflix或Amazon Prime模式,海外觀眾與讀者已厭倦守候電視或漫畫單行本,亦懶得外出購買,尤其身處歐美,要買進口品的話很可能要開車到市中心,與其如此,不如看翻版。

Netflix特意引入不少動畫,但大熱動畫與日本往往差上一、兩季,在翻版網站反而容易找到,可見正版收看的門路與需求之間有很大缺口。當年TVB(0511)的MyTV即晚網上重播劇集,將翻版的財路收歸手上,便有先見之明得多。若然日本未來肯放下民族面子,多做海外生意,反而有助保全其國內經濟與獨有的文化,至少受盡擠壓的動漫業界人士可得到合理的待遇,對日本國民抑或全球擁躉都是雙贏好消息。

賈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