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於內地被喻為家庭護理界中「LVMH」的Saint Bella(下稱「聖貝拉」),月初向港交所(0388)遞表擬來港上市。既然被視為產後護理的LV,其收費當然不菲,就以其「王牌」聖貝拉品牌為例,一個「坐月」套餐,28天收費盛惠16.88萬元(人民幣,下同)起。不過即使收費昂貴,集團也只是剛剛於去年才錄得經調整盈利,主要是收得貴、「使費」亦不低。
若各位香港準媽媽對聖貝拉的服務有興趣,其實該公司在港亦設有一家月子(香港慣稱「坐月」)中心,位於尖沙嘴K11 ARTUS寓館。據網頁介紹,住房近800呎的房間,28天套餐收費36.88萬港元、42天54.88萬港元,56天72.88萬港元,銀碼相當好意頭。
聖貝拉定位為超高端月子中心服務供應商、提供產後護理及產後修復服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去年收入計是同業中最大的產業護理及修復集團。怎算超高端?各位憑上文提及的香港收費水平,應已有一個概念。聖貝拉旗下月子中心有3個品牌,按價格定位由高而下,依次為Saint Bella(聖貝拉)、Bella Isla及小貝拉,三者坐月套餐按入住28天計,價格分別由16.88萬元、9.88萬元及6.8萬元起。招股文件形容,隨着集團品牌的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聖貝拉及小貝拉中心的產後護理服務每間房每晚的平均合約價值,由截至2021年度分別6726元及2975元,增至去年度的6887元及3478元。截至今年6月中,公司有59家月子中心,包括47家自有中心(全資擁有或控股的中心)及12家管理中心(即由第三方全資擁有或控股並由集團管理的中心),並已向新加坡的首批客戶提供產後護理服務,以及在美國大洛杉磯地區設立管理中心。
高收費的背後,自然要提供相應高質服務。招股文件指出,聖貝拉旗下月子中心主要設於第三方的高檔酒店,也有部分聖貝拉中心設於獨立別墅。公司為客戶提供一系列住宿選擇,包括標準高端酒店客房及更寬敞的套房。住在酒店,理所當然食也在酒店。按介紹,月子中心給客戶提供的大部分膳食也由酒店營運商提供。
「食得招積、住得舒適」,收費自然高、但成本亦不輕。由於集團所有月子中心都位於第三方物業,往績期間,其租賃及相關成本佔銷售成本介乎35.4%至近40%不等;同時產後同期膳食成本亦佔銷售成本的12%左右。故可見聖貝拉有大部分銷售成本都來自酒店營運商。住好的、食好的,也要有好的專業人員照料。截至去年底,聖貝拉有1229名員工,其中696名是護工,佔總員工人數的56.6%,共有621名取得相關專業資質的護理專家在集團旗下月子中心提供產後護理服務,這又使其人力成本負擔較大。有幸的是,或隨着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較高毛利率的健康功能食品收入漸增,令集團去年毛利率有不俗的提升,由2022年的29.9%按年增6.6百分點至36.5%。
另一方面,集團行政開支佔收入比重一直高企的問題,即使去年比率已由2021年的29.7%降至去年的20.2%,主要為來自參與行政活動的人力開支。
再者另一令人關注的發展趨勢是其銷售及分銷開支增幅正在提速,去年增幅達38.6%,高於同期收入增長的18.6%,而大部分成本來自廣告開支(去年佔銷售及分銷開支66%)。集團指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認為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性也將與日俱增,而除提高服務質量及產品能力,品牌的成功推廣還取決於營銷工作的有效性。而其主要通過線上營銷業務和產品,包括購物資訊平台、社交媒體平台及電子商務平台。
故即使毛利率有見改善,但龐大的行政開支配合保持上升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壓低了集團的盈利空間。集團於2021年及2022年,即使按主要撇除金融工具公允值損益後的經調整盈利層面仍是「紅字」,直至去年才獲2077萬元經調整盈利,不過經調整盈利率仍僅為3.7%,如履薄冰。
為拓展收入來源,集團透過旗下月子中心的客戶群基礎,另立「予家」品牌提供家庭護理服務,具備相應技能的育嬰師,為客戶提供所需的家庭護理服務、即「陪月」。此外,2021年,聖貝拉收購廣禾堂,以開展女性健康功能性食品業務。廣禾堂的產品幫助女性實現從月經期到孕期、哺乳期、產後、流產後等不同階段的日常健康管理。往績紀錄期間,相關產品主要在電商平台的自營網店銷售,公司指已開始探索在其月子中心及通過自有線上渠道交叉銷售產品。去年上述兩項業務分別佔聖貝拉收入的8.1%及8.4%;月子中心業務仍是聖貝拉的重要收入來源,佔83.5%。
聖貝拉由瑞銀前董事向華於2017年創立,及後進行了6輪融資,引入包括騰訊(0700)、太古地產(1972)、新鴻基公司(0086)及未來資本等戰略股東。
月中,中證監要求聖貝拉就海外尋求上市提交補充材料,包括搭建境外架構及返程併購的合規性、股東情况、境內運營實體、資料合規情况等作出說明。同時亦就聖貝拉旗下月子中心上海「悅閣」存在資金鏈斷裂等問題,並引發大量糾紛和投訴的公開報道,要求聖貝拉說明上述事項的解決進展,以及是否會對是次發行上市產生實質性影響。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