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持續收緊對華技術出口限制之際,中國政府也採取反制措施,限制對美國及其盟友出口部分半導體關鍵原料,其影響已開始浮現。《金融時報》報道,日本官員及企業高層表示,中國加強半導體原材料出口管制,正威脅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
去年底美方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頒布3年來第三波制裁,將140家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後,中方隨即收緊對鎵、鍺、銻及所謂超硬材料的出口管制,原則上禁止向美國出口相關材料,因為它們在民用和軍用技術中具雙重用途。在這之前,中國已對美國盟友日本停止相關出口超過一年。日本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從中國的鎵進口量,已受到此前限制措施的衝擊,自2023年8月中方收緊相關出口限制以來,鎵進口量一年內下降85%。
根據顧問公司Project Blue的數據,中國生產的精煉鎵產量佔全球98.8%。日本企業是全球最大的「3G」材料(鎵、鍺和石墨)消費國,這些材料用於製造電動車引擎、晶片和電池等關鍵電子產品及零件。日本官員憂慮,中方的最新禁令,包括禁止向特定軍事用戶出口含鎵產品的域外出口管制措施,將要求大量日本企業向中方匯報對美國出口的狀况,例如Tesla電動車引擎的日本生產商等,都可能要獲得中方的出口許可證。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向中國產品加徵10%關稅後,中國本月收緊了對鎢和銦等另外5種關鍵礦產的出口限制。日方表示,鎢的限制已為日本企業帶來問題。日本企業高層指出,遵守中方的轉口管制規定幾乎不可能,因為無法透過供應鏈追蹤到鎵的最終用戶。一些含鎵產品的製造商表示,打算避免提供數據,以換取中方批出許可,因為用戶的最終用途難以掌握,又或根本不對外披露。日本以外的鎵用戶表示,全球供應鏈如此緊密,以至於鎵最終會流入美國。法律界人士指出,中方將如何執行出口管制仍未確定,但可能會取決於與美國的外交關係。